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2-05 15:35:03
第一章 广西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保持较快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广西农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助增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300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蔗糖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食糖产量持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蚕茧产量连续11年全国第一,水果是全国突破千万吨的5个省区之一,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全国最大秋冬菜基地。示范区创建引领现代农业新方向。建设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认定30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进创建“双高”糖料基地130万亩,逐步探索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农业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新提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35%,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超过13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0%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取得新进展。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19个,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展现新面貌。深入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十大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覆盖面积3700多万亩,累计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超过7500多吨。农产品质量安全增添新保障。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蔬菜、水果样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增添新活力。在435个乡镇1390万亩承包地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累计229家,农民合作社24820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536个,认定新型职业农民9200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形成新格局。加强与东盟、非洲国家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务实推动与港澳台等区域农业合作发展,大力推动省际农业对接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农民收入增长显现新变化。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连续5年增速高于全区城镇居民收入。
       广西农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为今后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坚持重中之重,强化政策支持,是实现农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实施农业发展一系列重大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强度和保障力度,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立足区情农情,突出优势特色,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注重特色发展,培育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构建了区域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创新驱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重大科技兴农项目,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支撑农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产权制度改革,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新活力。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区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重大挑战。
       从机遇来看,农业发展环境更为优化。“四化同步”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开放合作日益加强,强农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更为强化,全社会支持农业发展氛围更为浓厚,我区农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城乡一体发展拉动更为强劲。城乡一体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市场有效衔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我区农业发展基础厚实,多个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升级发展有了更强支撑。农业经营体制更具生机活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金融支农服务能力逐渐增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更为活跃,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为向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农业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区生态优势越来越凸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从挑战来看,满足社会对主要农产品多元化需求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区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呈刚性增加态势,人增地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确保粮食安全和糖料、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艰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压力增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受资源和环境紧箍咒双重约束越来越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转型升级双重压力越来越大,与东盟等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竞争越发剧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提升农业基础支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增收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有效灌溉能力不足,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偏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增加农业要素投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区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机作业难度大,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能力不足,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新型职业农民比例偏低,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越来越凸显。改革涉农体制机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区在农村产权制度、财政支农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科技体制等涉农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地方,影响了农业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使用效率,改革体制机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第二章 科学谋划农业发展新思路
 
       “十三五”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服务我区“两个建成”作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谋划新思路,实现新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化同步”总体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四大战略”和“三大攻坚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新理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导,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广西由农业大省(区)向农业强省(区)转变,为确保我区如期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口粮自给的前提下,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市场主导,政策保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部门协调,保障农民利益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农业,探索新型农作制度,大力推广集约化生态种植模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农业经济效益。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4.6%左右。
       ——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
       ——优势农产品生产。稳定产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明显提升。糖料蔗产量占全国60%以上、建成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50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2900万吨、产值750亿元。水果产量2000万吨、产值700亿元,其中优果率75%。蚕茧产量36万吨、养蚕收入150亿元。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主推农业技术入户率8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5%,节水农业技术覆盖率30%。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7%以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突破1万家,农民合作社5万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家。

第三章 全面提升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重点打造粮食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加快形成桂南、桂北、桂中、桂东、桂西5大农产品主产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结构布局优化,着力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粮食产业
       确保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产能,优化粮食结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
       稳定主产区域。优化水稻、玉米、马铃薯主产区布局,以50个粮源基地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不同区域代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形成以桂东南、桂北、桂中为主的优质稻优势产区,以桂西、桂中为主的玉米优势产区,以桂南、沿海地区为主的秋冬马铃薯优势产区。
       提高综合产能。强化粮食生产责任,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优质高产和专用型粮食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培育壮大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水稻育秧、插秧、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建立粮食饲用、酿酒等专用特色品种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开发。

       第二节 糖料蔗产业
       提升竞争能力。加快推进糖料蔗生产规模化、良种化、水利化、农机化,提高糖料蔗含糖量和单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辐射带动面上糖料蔗发展,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7500万吨以上,糖料蔗总产和产糖量占全国60%以上。
       强化优势产区。适度调控糖料蔗种植规模,促进糖料蔗生产进一步向桂南、桂西南、桂中和右江河谷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建设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等糖料蔗生产大市和32个糖料蔗生产大县(市、区)。
       突出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推进土地整治,改善糖料蔗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灌溉比例和保水保墒能力。加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蔗叶还田、地膜覆盖栽培、土壤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采收,逐步提高整地、种植、培土、采收和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蔗糖深加工技术研发,延长蔗糖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第三节 水果产业
       壮大特色果业。稳定水果面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做强品牌,打造精品果业,提高特色果业竞争力。到2020年,全区果园面积1700万亩,水果产量2000万吨,产值700亿元。
       推进分类布局。进一步优化水果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巩固发展香蕉、柑桔优势特色水果基地,科学布局荔枝、龙眼、芒果、火龙果、葡萄等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时令优稀水果生产基地和加工型水果原料基地。
       强化关键措施。实施特色果业提升行动,加强水果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特色水果品种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优化水果品种类型、熟期结构,到2020年全区优果率达到75%。完善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果园土地整治和坡改梯改造,改造低产果园,推广未封行果园种植绿肥,提升果园土壤肥力。加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开展水果标准化栽培和重大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建立健全果树重大病虫害监测、协调防控机制和果品全程质量控制机制,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高水果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水果采后分级处理和保鲜技术,加强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产地预冷保鲜设施建设。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推进优势品牌建设。拓展果园生态观光和果品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果园果品多元立体开发和果品转化增值。

       第四节 蔬菜产业
       保障有效供给。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稳定生产面积,确保均衡供应,扩大外销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到2020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00万亩,产量2900万吨,产值750亿元。
       打造四大产业带。结合城镇化布局和农业资源条件,进一步推动蔬菜生产向重点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形成北部湾、右江流域、湘桂通道、西江流域蔬菜产业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和“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及加工出口生产基地。
       突出生产标准化。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建设,推广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工厂化育苗和设施栽培,加快蔬菜产地预冷、分级、包装、质量检测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蔬菜品种创新,大力推广蔬菜新品种、绿色生态病虫防控技术、高效种植模式,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产销衔接,推进“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和“零售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生产效益。

       第五节 蚕桑产业
       打造蚕业强省。坚持“立桑为业”,加快优质茧丝基地建设,推进桑、蚕资源多元化应用,推动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巩固蚕桑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20年,全区桑园面积380万亩,蚕茧产量36万吨,种桑养蚕收入150亿元,产业总产值500亿元。
       提升三大蚕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区域布局,巩固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区,重点打造一批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桑脱贫示范基地和多用途桑、蚕桑资源综合应用生产基地。
       发展“三高”蚕业。以高产、高质、高效为核心,加快提升现代蚕业。加强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蚕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用种安全。强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省力化种养、蚕桑病虫害防控与安全生产技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加大桑树多用途开发和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发展高效生态循环蚕业,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第六节 食用菌产业
       提升“双百”产业。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工厂化“六化”为核心,突出特色,集成创新,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区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到145万吨,总产值超过130亿元。
       布局六大区域。推进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桂林、南宁、玉林、贵港、柳州、来宾等传统产区为主的双孢蘑菇发展区域,以百色、河池、柳州、南宁、桂林、贺州、玉林等为主的云耳发展区域,以桂中桂北山区为主的香菇发展区域,以大中城市周边为主的平菇等珍稀菇发展区域,以桂南为主的草菇等中高温菇发展区域,以河池、南宁、柳州、来宾、玉林等蚕桑主产区为主的秀珍菇等桑枝食用菌发展区域。
       推进产业开发。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引进筛选、提纯复壮和示范推广新特优稀品种,选育适宜于工厂化周年生产专用品种。大力扶持和培育食用菌原辅料供应专业化,提高本土栽培基质原料商品化水平。加大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加快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制定及应用,大力推广菌包专业化、食用菌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技术,推广食用菌关键环节适用机械。加快推进食用菌采后处理和加工,大力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加强产品创新,加快开发食用菌休闲食品、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特色生态桂系产品,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知名品牌。

       第七节 茶叶产业
       提升茶产业。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核心,提高茶园质量效益,改进加工工艺,加快拓展市场,提升品牌价值。到2020年,全区干茶总产量达到8.5万吨,茶叶产值60亿元。
       发展四大茶区。根据茶区地理、气候优势和业已形成的布局基础,重点发展桂西凌云白毫茶、桂东六堡茶和桂北、桂南名优茶四个优势区,打造26个茶叶生产基地县。
       塑造桂茶品牌。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有序引导广西茶叶公用品牌整合,培育“桂茶”知名品牌,重点培育壮大“六堡茶”、“桂红”、“桂绿”、“茉莉花茶”、“桂花茶”等桂茶公用品牌,提高市场份额。创建标准茶园,建设生态茶园,推进茶园品种改良,加快本地茶树资源开发应用和适应广西发展的茶树良种引进,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加强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质量监管,提高“桂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以生态茶园建设为载体,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等功能,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第八节 中药材产业
       发展道地药材。突出名、贵、优、新,大力发展以壮药、瑶药药材为主的道地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品质及生产加工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产值70亿元。
       布局五大产区。进一步推进优势品种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打造桂东大宗及名贵道地中药材区、桂南大宗传统道地中药材区、桂北特色优势道地中药材区、桂西特色多样道地中药材区、桂中传统道地中药材区。
       提升三大能力。提升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推广能力,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特有药材和道地药材品种提纯复壮,扩大关键药材品种繁育,提高中药材品质。提升中药材生产能力,加强中药材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提升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创新产品加工技术,扶持中药材采收、干燥、蒸煮、晾晒、粉碎、仓储等设施和设备建设,推进规模化初加工。

       第九节 休闲农业
       拓展多种功能。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求,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文化创意建设等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从业农民收入比当地农民平均收入水平提高20%以上。
       推动全域发展。以桂海高速公路沿线为轴线,打造“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休闲农业示范带,辐射带动东、西两翼特色休闲农业发展。东翼包括贵港、玉林、梧州、贺州4个市,西翼包括百色、河池、崇左3个市。
       创建示范品牌。加强休闲农业景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设备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建设,提升农业观光功能。强化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宣传展示和休憩等服务设施。加强乡土文化挖掘,重点发展“山水田园型、农家乐型、休闲养生型、旅游互补型、都市科普型、渔乐休闲型、休闲农庄型、节庆休闲型等休闲农业类型,着力开展节庆宣传推介活动,打造知名品牌。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

       第十节 富硒农业
       打造“富硒之都”。科学开发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加快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将广西打造成为“富硒农业之都”,力争到2020年,全区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
       培植优势产区。结合富硒土壤资源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富硒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优势产业区,建立150个富硒产品开发示范基地,其中粮油60个、水果30个、蔬菜30个、茶叶10个、中药材10个、食用菌10个。
       开发系列产品。建立标准化富硒农产品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加强富硒农产品栽培技术推广,扩大产品规模。重点打造30家主要从事富硒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各种从事富硒产业的组织建立产业联盟。培育壮大富硒农业品牌,创建3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强化富硒品种选育、作物硒含量强化技术及富硒阻碍重金属等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力发展富硒产品深加工,加快开发高附加值的富硒特色水稻、茶叶、水果、中药材、食用菌、坚果类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四章 培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动力
 
       坚持把创新强农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经营方式和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设专业性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深化自治区和市县农科院所改革,加快涉农科研院所和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发展工程,打造创新发展的引擎。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整合种业资源,推动种业集团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良种选育创新,推进育种科研创新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和品种审定登记认证检测分中心(站)、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等建设。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桂北、桂中、右江河谷、桂南沿海、南宁周边等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和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以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扶持种业园区、种子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加强高效栽培、省力化栽培、病虫防控、农业节水等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加快推进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武鸣)基地、广西现代特色作物科技创新与示范(临桂)基地和广西牧用型桑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扶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加快建设广西农业数据信息中心。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购置大中型高效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加强适合丘陵地区耕作特点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研发、示范、推广,加快水稻插秧、水稻联合收割、甘蔗收获机械、秸秆机械化捡拾还田和农用残膜机械化回收利用配套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装备农业,建设水稻和糖料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第二节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加快发展合作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建设,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重点对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农产品物流和精深加工项目进行扶持。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建立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支持工商企业投资经营现代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力争到2020年全区家庭农场突破1万家,农民合作社5万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家。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为主要对象,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全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以上,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技推广、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积极发展生产资料供应、种子种苗繁育、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引导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推广合作式、订单式等服务方式,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发挥供销合作社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和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加快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市场运行规范。到2020年,力争基本形成多种经营主体主导农业、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节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平台
       全力提升国家级示范区。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构建农业装备设施建设新机制、农业经营新体系、财政支持新方式、金融服务新模式,破解基础设施差、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等制约瓶颈,形成一批区域代表性强、类型多样、路径清晰的建设典型,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引领各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全面创建省县乡示范区。创新推进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扩面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自治区、县、乡三级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主导产业全覆盖。到2020年,建成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0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区100个。
       深化改革各类试验区。推动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着力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村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等方面开展试验,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推动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第五章 提高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水平
 
       坚持协调惠农,加快推动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衔接匹配、区域梯次推进与联动发展同步,着力提高产业间、区域间和供需端均衡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一节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糖业、桑蚕、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产地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企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内部融合发展,推广“稻灯鱼菇”、桑基鱼塘、农作物秸秆—饲料—牛羊养殖—沼气—有机肥—还田等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第二节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和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加快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深入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鼓励和支持石山地区、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水果、桑蚕、茶叶、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全区50个粮源基地县(市、区)中,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连片的口粮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创新建设方式,加强用途管制,建立口粮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建立重要农产品目录制度,在糖料蔗、水果、蔬菜、蚕桑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选择部分县(市、区)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明确保有规模和保护地域,落实特定保护政策,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永久稳固的生产基地。

       第三节 促进区域农业梯度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间农业发展差距,支持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重要农产品生产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形成区域农业梯度发展、梯次实现格局。落实“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部分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精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的先行区。提高左右江革命老区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打造生态优先、节水高效、产业多样的特色农业优势区和生态屏障区。实施现代农业协调推进计划。支持大中型城市郊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垦农场的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石山地区、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全区现代农业建设整体水平。培育带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龙头。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改革与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新体系、农产品产销衔接新模式、金融支农服务新机制,打造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形成带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增长极。

第六章 提升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质量
 
       坚持绿色兴农,做好绿色文章,打好绿色品牌,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纵深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步推进,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开展野生稻、野生茶、野生水果等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现状调查与监测预警,加强原生境保护区(点)及异位保护区建设,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在桂产道地中药材区建设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加大中药材资源与珍稀品种保护力度。加强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物种调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点,采取综合措施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维护农业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合理间套种技术,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强化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节水减排战略,大力推广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和品种节水等技术措施,加快构建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力度,鼓励引导农民施用高效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有机肥,推广化肥深施、种肥同播等施肥技术,降低化肥使用总量,减少氮、磷等排放。加快绿色植保技术推广,构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通过实施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加快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植保机械更新换代,集成推广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机械粉碎直接还田,构建秸秆机械化收贮运体系。大力推动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回收废弃棚膜、地膜、食用菌棒膜及肥料包装物,鼓励使用加厚地膜,严格禁用超薄地膜。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和推广使用,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等试点。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逐步推进重金属污染产地分级管理,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广治理修复技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防控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风险。规划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带。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要求,重点在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规划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带,推广生态种养技术,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一江净水向东流”。

       第三节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源头治理、“产”“管”结合,严把基础关、源头关、监管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制订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大粮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力度,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构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和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质量安全监管条件能力建设力度。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深入开展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倡导绿色健康消费。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倡导减量、营养、健康、绿色的新型消费方式,引导居民逐步形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

第七章 增强现代农业开放合作能力
 
       坚持开放助农,推进合作共赢,发挥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紧邻粤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提升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 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
       拓展农业开放开发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开展国际项目、资金和技术合作。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平台中,主动务实争取农业合作空间。加快发展农产品进出口关联产业,重点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到东盟、非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加快出口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与东盟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作物优良品种实验站、农产品基地建设、迁飞性害虫监测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广西—东盟特色作物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在边境地区建设一批面向东盟为主的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培育一批出口能力强的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全面提升开放合作交流水平。

       第二节 扩大国内多区域合作交流
       持续开展农业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大、推广作用强的农业重大示范项目,促进我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质提速。依托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深化与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合作。以拓展农产品市场为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及省际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贸易合作。推进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峡两岸(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和钦州台湾农民创业园、贺州粤港澳果蔬生产基地等园区建设,加强百色“南菜北运”果蔬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能力。依托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领农业迈向产业链高端。

       第三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厚植广西农产品差别化竞争优势,以农产品贸易牵引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加强粮食、水果等跨境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交易市场。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国际农展会,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国际广告促销、产品推介等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欧美国际食品展等平台,积极组织区内优势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推介和促销,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拓展“南菜北运”工程和“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活动,打造广西农产品中高端品牌。

第八章 促进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
 
       坚持共享富农,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节 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落实农业投入增长政策,确保力度不减弱,优先保障粮食安全、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等方面投入。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创新重大项目资金投入机制,集中财力保证农业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投资对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建立健全项目投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项目投资后评价制度,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深入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全面推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三补合一”制度,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和覆盖面。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与政府补贴脱钩,形成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目标价格的相互衔接配套。
       积极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健全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开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试点。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地方特色险种发展力度,加大研发价格指数、产量指数、天气指数等新型农险产品,扩大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覆盖范围。

       第二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建管机制,落实农业水权和产权制度。
       推进农业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网建设,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采后处理与产地预冷保鲜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加快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商务配送中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着力建设微菜园、微果园、微田园,大力发展庭园经济,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村落环境。建设生活垃圾堆肥场,防止生活垃圾污染人居环境。探索有效办法,阻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完善农业农村配套设施,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清洁、生态、宜居、幸福乡村。

       第三节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
       精选帮扶产业。全面推进“八个一批”和“十大行动”,重点围绕5000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有效整合部门资金资源,支持引导贫困地区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长寿产业、生态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
       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股份经营合作,探索把扶贫开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鼓励贫困农户和移民搬迁户以扶贫资金、土地等入股扶贫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以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为贴息或抵押撬动金融资本,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
       引导社会帮扶。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制定更加优惠、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深入推进“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参与产业扶贫攻坚。

第九章 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统筹谋划、整合资源、集中发力,加快推进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基础设施装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创新等能力建设,重点推动实施20项重大工程建设,通过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第十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坚持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按照“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的原则,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把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单位。年度工作计划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目标,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

       第二节 实施项目带动
       坚持规划确定项目、项目落实规划的原则,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建立与规划实施相匹配的政府投资规模形成机制,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构建规范、高效、可持续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项目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严格实施重大项目检查和审计制度,加强项目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制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
       创新监测评估方式,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重点检查规划指标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准规划实施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认真做好规划实施情况中期和末期评估,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严格按照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进一步完善农业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农业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上一篇:广西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天然优质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