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主要成效一、工业经济实力显 著增强
广西西江经济带工业总量逐步扩大,发展水平日益增强。2011—2015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工业总产值从 8860 亿元增加到13513亿元,年均增长1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7769.13亿元增加到 13144.75 亿元,年均增长 14.0%;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900.37 亿元增加到 3852.38 亿元,年均增长 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 5929 亿元增加到 11061 亿元,年均增长16.9%;工业利润总额从 545.75 亿元增加到 692.27 亿元,年均增长 6.1%。到 2015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38.7 %,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对全区经济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推动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通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及调整,食品、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建材、电力、造纸与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与皮革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合并重组成效初显,食品、有色金属产业超千亿元;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制造业创新力量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汽车产业已超 2 千亿元;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占比越来越大,总体占比达 10%以上。
三、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优化园区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园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 2015 年,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共有园区 59 个,共完成工业增加值达 3102.54 亿元,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 6 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11 个。千亿元园区从无到有,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分别达到 1578.8 亿元和 1445.8 亿元;产值 500—1000 亿元园区达到 3 个,比 2010 年增加 2 个;产值100—500 亿元园区达到 23 个,比 2010 年增加 9 个。合作园区平台不断发展壮大,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一批以汽车、食品、造纸、陶瓷、制糖、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柳州汽车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六景工业园区、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藤县钛白粉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
四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南宁、柳州、贵港、来宾、百色、崇左等建立了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一大批在孵企业。到 2015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 313 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达69 家,国家知识产权优秀企业 17 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油电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投放市场,航空用高性能大规格铝合金、发泡陶瓷新材料、3D 打印机等研制成功。
五、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东盟信息港加快建设,区域内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柳州、桂林成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富士康科技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等成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对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六、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国家层面出台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在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金融改革等方面给予中央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自治区层面出台的《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广西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路径、重点工程和行动计划、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两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共同行动计划》、《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了粤桂两省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以及组织架构。自治区下达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西江水道通航设施建设、重点内河泊位建设、铁路水运与公路水运连接线建设、部分沿江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一、重大机遇
—— 珠江— 西江经济带上升为 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产业支持措施将得到落实,而粤桂高铁经济带建设的加快推进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区域内产业合作、园区开发、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将逐步释放,为西江经济带工业和信息化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的全面推进。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广西出台《中国制造 2025 广西实施意见》配套文件,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系列战略政策为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 一带一路” 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层面明确广西作为“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开放发展新的机遇之窗,西江经济带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互动效应加强、经济要素深度融入、平台资源互利互助等方面将获得更大的便利。
——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大力推进。广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发展新业态、构建新模式和培育新动能,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在广西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这为加快西江经济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严峻挑战
——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5 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9%,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8.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7%。工业增长值同比增长 7.4%。由于广西传统工业发展动力不足,工业增长不确定因素多,工业投资持续低位增长,造成了增长持续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严峻。
—— 工业转型升级任务 艰巨。工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工业增长更多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压力不断增大。
—— 资源环境压力带来的影响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消耗逐年增大,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污染物仍存在违法排放的情况,从而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工业用地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传统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 区域竞争不 断加剧。各地竞相出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着力吸引生产要素资源,竞争日趋激烈,西江经济带面临巨大的压力。区域内产业布局不平衡,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
各市工业发展方向雷同现象比较常见,在区域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项目布局、资金融通、投资便利化、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特色产业质量,积极完善工业创新体系,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向深度发展,加快构架“一带双核四区”的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工业和信息化转型跨越发展,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沿江现代制造业发展带、联通东部与西部的产业发展主轴,形成与高铁经济带互动发展格局,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实现广西“三大定位”的重要引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
以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优先目标,着力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加快集聚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型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整合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技术,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开展工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生态设计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行清洁生产和结构优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三、坚持协调融合
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融合发展力量。完善珠江—西江经济带省际合作机制,促进资源跨区域畅通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互动、三产融合及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新突破。
四、坚持开放带动
以开放合作推动发展,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重视发挥粤港澳在广西西江经济带的辐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建设。充分利用多边合作平台,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的联动发展,积极承接广东地区产业转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及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与东盟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开放开发水平。
五、坚持共建共享
以促进工业加快发展带动税收增长、就业岗位增加,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打破行政藩篱,在跨区域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方面共同建设,在产业转移、产业园区等方面深化合作,以工业发展的一体化带动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产业加速集聚集群,重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 2020 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8.5%,分别达到 20000 亿元和 19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分别达到 4800 亿元和 4700 亿元,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分别达到 6700 亿元和6000 亿元,工业发展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超 2000 亿元园区 2 个,超 1000 亿元园区 4 个,1000 亿元企业 4 家,百亿元企业30 家。
二、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效应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工业空间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工业产业体系,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大幅降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到 90%。
三、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性工业产业,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到 2020 年,全区工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示范企业达到 8 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示范企业达到 62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 2%,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达到 0.25 件。
四、质量效益 进入新水平
质量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培育形成一批企业品牌,重点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到 2020 年,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2 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到 8%,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 8%,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累计达到 20 家。
五、两化融合获得新提升
两化融合能力不断加强,建成“互联网+产业实体”工业生态圈,经济带实力稳步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到 2020 年,区域内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业普及率分别达到 58%和 70%。
六、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现全覆盖,建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绿色生态工业体系,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 年下降 2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3%。
第三章 优化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全力打造“一轴双核”
一、西江经济带发展轴
以西江经济带为发展主轴,依托两广经济一体化和高铁经济带建设,加快沿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全面对接,进一步强化沿江城市产业分工合作。支持和鼓励开展园区合作,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形成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轴带。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粤桂合作试验区等平台建设,促进形成汽车、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等产业集群,打造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沿江产业经济带。
二、南宁、柳州两大核心
以南宁和柳州两个中心城市为支点,强化两地联动,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共同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打造成为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以南宁为核心,充分发挥其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打造南宁经济圈;以柳州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在集聚要素方面的优势,着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柳州中心城市经济圈。
第二节 促进“四区”协同发展
紧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西江为纽带,以工业园区为支点,以重点工业企业及项目为支撑,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链延伸,全面促进对外开放门户区、产业转型发展区、东部产业承接区、延伸协调联动发展区的统筹协调发展,以此带动全区工业的一体化发展。
一、对外开放门户区
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外经济联系,促进跨区域资源共享或互补,加快南宁、百色、崇左外向型工业发展,打造面向东盟开放性比较高的现代工业发展高地。
—— 南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三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卫星导航、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先导产业,加快提升化工、轻纺、新型建材、特色造纸及纸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打造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支持南宁铝加工、南南铝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我国西部铝精深加工基地;积极推进富士康集团等企业项目建设,打造南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南宁新兴产业园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6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1600 亿元。
—— 百色。大力发展生态铝产业体系,推进煤电铝网一体化。优先提升石化产业、锰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碳酸钙产业化开发,积极发展新医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开发锰、铜等矿产资源,建设百色生态型冶金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矿山安全生产设备等制造业;积极引进铝精深加工项目,延长铝产业链,加快建成高效利用、科技含量高、产出率高、外向度与集聚度高的国际铝工业产业;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炼油技改、重油加工、区域电网二期工程、煤电铝循环经济一体化等项目建设,促进右江区、百东新区和百色市工业园区产业整合,稳步推进跨境、跨省及市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25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750 亿元。
—— 崇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改造提升糖业、生态型锰业等传统产业,巩固壮大有色金属、红木产业、建材、林产林化、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糖业技术改造升级,高标准建设 200 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糖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生态铝产业开发利用,推进南国铜循环产业园、广西重要新型稀土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崇左百里边境加工贸易带,提升和扩大对外贸易;推进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带建设和红木产业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木加工产业。加快构建南崇产业带和沿边产业带,打造成为全国蔗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型锰业产业基地、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和进出口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 370 亿元。
二、产业转型发展区
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主线,加快柳州、来宾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推进工业提质增效扩规模,实现区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培育工业发展新增长极。
—— 柳州。重点发展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优化提升化工、食品、纺织、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加强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积极鼓励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升级版。积极提升柳州汽车城发展规模,以打造汽车全产业链为核心,拓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发展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产业,重点依托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打造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生产及出口基地。着力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延伸钢铁产业链,积极推进钢铁制造向材料服务转变,鼓励钢铁产能合作,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市柳北工业区和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6500 亿元,工业增加值1700 亿元。
—— 来宾。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创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冶金、能源、铝精深加工、制糖及综合利用等特色优势产业改造,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茧丝绸、碳酸钙、汽车配件等产业,实现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机械)零部件、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及民族医药、汽车(机械)配件、茧丝绸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上中下游项目及企业入园,实现就地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优化,培育相关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百亿元碳酸钙产业基地、百亿元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武宣工业园区、合山市产业转型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支持广西来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糖业循环基地、铝精深加工基地、锰铁合金生产基地和茧丝绸生产基地,打造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9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300亿元。
三、东部产业承接区
围绕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充分依托港口优势,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对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家电、船舶配套及再生资源深加工等产业转移,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构建东部产业承接示范区。
—— 梧州。积极承接东部地区食品、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皮革等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升级换代,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梧州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完善沿江产业链,打造梧州珠西产业带。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促进与广东在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利益共享。推进国光电子产业园、中兴云数据中心及 IT 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产业园区整合,重点加快梧州临港工业园发展积极加快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广西梧州工业园区、梧州不锈钢产业园区、梧州东部产业转移园区等园区建设,推进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加强产业对接、深化园区合作为支点,打造成为粤桂产业转移承接与加工贸易先行示范区、广西承接东部再生资源产业整体转移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2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770 亿元。
—— 贺州。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改造提升电子信息、新型建筑材料、矿业、林产、电力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两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生态健康、高铁工业、新型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碳酸钙石材、电子、稀土、高纯铝、钨钛锡新材料、食品药品、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加快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东中西部跨省区产业转移集聚地。积极推进广西贺州旺高工业园区(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贺州市西湾(平桂)工业区、贺州市八步区信都工业区等园区建设,积极推进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广西贺州生态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园、钨钛新材料产业园、新材料(平桂)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成为生态型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和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300 亿元。
—— 贵港。加强与东部地区产业衔接,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建材、冶金、化工、纺织服装与羽绒、造纸与竹木材加工、农产品食品加工、电力、船舶修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电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台湾)产业园、桂平市长安工业集中区、平南县工业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等园区建设,重点推进粤桂(贵港)热电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园、钢材加工贸易物流园、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链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重要的建材、能源供应基地、船舶修造基地、农副产品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打造成为东部产业承接示范区。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2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650 亿元。
—— 玉林。深入实施“强柴兴玉”发展战略,坚持走玉林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推动机械制造、再生资源、生物制药、健康食品、陶瓷、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产业型升级,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养生长寿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重点加快玉柴工业园、广西玉林经济开发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广西容县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依托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打造全国最大日用陶瓷出口基地;促进龙港新区龙潭产业园建设成为产港城一体化的产业新城,玉柴产业新城(玉柴工业园)成为国内先进的新型装备(内燃机)制造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内燃机特色产业基地,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成为辐射东盟和粤港澳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地;积极支持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通过园区的全面整合优化,打造成为广西重要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地、面向中国—东盟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25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850 亿元。
四、延伸协调联动发展区
根据《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对规划延伸区的划定,积极推进工业组团发展、联动发展,促进东部产业承接区、产业转型发展区、对外开放门户区与延伸协调联动发展区的协同共进,推进桂林、河池工业的跨越发展。
—— 桂林。壮大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优势产业主导地位,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包装与竹木加工、建材、电力、橡胶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光通信和微波通信设备、军工电子、汽车电子、行业应用软件、光电光伏、LED 电子等产业,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积极发展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打造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西南地区特色中药生产基地、广西重要的生物制品生产基地;培育发展智能电网电力设备、智能数控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环境保护装备,打造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南方重要客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着力将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成为总部经济基地和智慧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我国西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到 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4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 1200 亿元。
—— 河池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茧丝绸、生物医药、碳酸钙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有色金属、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生态化升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养生长寿健康、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推进糖业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生产,着力发展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复合型材料及制品等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建设新型碳酸钙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中电国际宜州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推进丹泉、天龙泉、巴马长寿老酒等公司项目建设,打造特色酒业基地;整合提升优质饮用水资源,扩大巴马丽琅、巴马活泉、罗城九千万等知名品牌影响力,做大巴马铂泉、罗城康之源、环江木论思泉等企业。以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河池·环江工业园区、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为平台,建设国家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茧丝绸产业基地以及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碳酸钙等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 650 亿元,工业增加值 210 亿元。
第三节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园区向创新型、特色型、生态型发展,打造超千亿元园区,培育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打 造两大超两千亿元园区
——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推进机械制造、电气器材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依托柳州汽车城,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化。加快柳州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以应用软件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动医药产业园建设,发展以现代中医药、生物工程药物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推动以铟为主的稀贵金属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 2500 亿元。
——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推进生物及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设备等产业集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 亿元。
二、 培育六大千亿元园区
——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突出北斗导航产业、高端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和智慧产业基地。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500亿元。
—— 柳州市柳北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和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循环经济产业、轻纺工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钢铁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区。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200 亿元。
—— 梧州东部产业转移园区。重点发展建材、机械、化工、木材加工、电子、医药、食品、非金属制品、废旧物资利用、钢铁、电器、纺织、人工宝石等,着力打造集回收—拆解—加工—交易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 亿元。
—— 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两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四大拓展产业,打造成为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心。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 亿元。
—— 玉柴工业园。重点发展以柴油发动机及柴油机微型轿车、工程机械及相关零部件为主体的动力机械产业,壮大以玉柴为核心的机械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配套企业,打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机电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加快发展电子、通信电缆、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综合发展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和外向型加工贸易。重点推进南宁生物医药产业园、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到 2020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三、 促进合作园区加快发展
——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梧州与肇庆等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的产业配套协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转型升级,打造粤桂经济一体化产业合作示范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
—— 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快建材、林产、矿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贺州与肇庆、广州产业合作,打造贵广高铁经济带先行区、东中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
—— 百色— 文山跨省 经济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水电铝及延伸铝深加工产业链,兼顾其他有色金属加工、生物资源加工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矿产采选、冶炼、加工、环保和设备制造业。打造全国跨省经济合作示范区、全国铝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打造一批特色园区
—— 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根据珠江—西江经济带总体战略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优先发展优势突出、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园区,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明显、空间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的工业园区。重点加快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园、柳州汽车城、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贺州碳酸钙园区等特色园区发展。
—— 加强园区引导支持。全面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及其主导产业,进一步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向特色园区集中。全面协调区域内工业园区产业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局面。鼓励国家级产业园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共同开发建设跨区域合作特色园区。积极支持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项目入驻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章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依托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培育核心竞争力。力争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先进制造业总产值突破 7400 亿元,延伸区总产值突破 1400 亿元。
一、汽车工业
积极提升微型车、多功能乘用车等优势产品,推进生产线优化、发动机技术研发、生产能力提升,培育本地汽车品牌。优化汽车产业空间布局,稳步推进汽车生产基地迁建,打造以柳州汽车城等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构建汽车全产业链。加快汽车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产业规模。面向东盟积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面向东盟的汽车出口。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汽车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30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200 亿元。
二、机械工业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和仪器仪表等,积极发展食品及包装机械、农业机械等,加快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节能高效机电产品。以玉柴、柳工等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引导配套企业集聚,完善机械产业链,打造机械产业集群。积极扶持柳州、桂林、来宾、梧州等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柳州、玉林现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积极促进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等发展,有效提升智能装备制造水平。加快机械产业新城、园区及项目建设,促进机械工业规模化发展。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机械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21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600 亿元。
三、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加快汽车电子和数字化装备制造、电子节能产品和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及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原材料等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整机、电子元件、航天航空电子元器件、电子核心基础技术与器件、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北斗导航产品集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园、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国光电子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培育南宁高新区、南宁江南工业园、桂林高新区、柳州高新区、梧州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23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600 亿元。
第二节 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积极加快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着力推动食品、有色金属、冶金、建材、电力、石化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力争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突破 12700 亿元,延伸区总产值突破 4050 亿元。
一、 食品工业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食品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食品、绿色食品和健康食品,重点发展饮料、乳制品、果蔬、肉禽加工、精制茶等食品制造业,稳步发展大米加工及冷冻食品等农副食品加工业。提升制糖、烟草产业产品品质,加快精制茶、白酒等特色健康食品发展。加快食品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加快南宁食品加工基地和运输通道、桂林经济开发区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广西梧州工业园区食品产业以及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崇左糖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食品加工生产基地发展。加快食品工业项目建设,重点促进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加速崛起。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食品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30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1300 亿元。
二、 有色金属工业
充分整合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铝、铜、锌、铅、锡、锑、铟、锗加工业等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完善产业链,通过优化布局联合重组推动铝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铝产业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全力推进广西铝产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桂西资源富集区立足于区域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以锡、锌为代表的重有色金属,铝为代表的轻有色金属加工利用。依托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玉林龙潭产业园等园区,支持南丹有色金属工业集聚区、金城江有色金属工业集聚区和环江有色金属工业集聚区等发展复合型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产业集群。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有色金属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14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400 亿元。
三、冶金工业
严格控制锰、镍产能无序扩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镍铁精制、铁基合金和锰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促进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调整钢材品种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钢铁产能无序扩张,加速淘汰落后装备和产能,推进特种合金研制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百矿集团、中信大锰等企业项目建设,推进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柳州市柳北工业区等工业园区冶金工业发展,积极扶持培育冶金产业集群。到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冶金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24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300 亿元。
四、 建材工业
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和精深加工制品,大力发展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鼓励龙头建材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实施兼并重组,合理实行产能置换,同时利用西江经济带的资源优势发展特种水泥产品,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积极支持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浮法玻璃和深加工玻璃,加快发展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和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建材工业项目建设,推进粤桂县域经济产业合作示范区(信都工业区)、旺高工业区(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台湾)产业园、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等园区建材工业发展,建设成为区域性建材工业基地。规划建设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绿色建材加速集聚。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建材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13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900 亿元。
五、 电力工业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推动电力工业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稳步发展水电、煤电等传统电能,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资源损耗率。深度开发干流水电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电,重点加快龙滩水电站二期工程、大藤峡电站等建设。加快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等开发,有效扩大电力来源。加快电网建设,推进广西电网公司项目、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广西段)等建设,提高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城乡电网协调发展。重点加快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桂林苏桥工业园、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河池市大任产业园等园区电力工业发展。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电力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9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300 亿元。
六、石化工业
重点发展生物化工、新型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推进氯碱化工、塑料加工、林产化工等传统化工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积极促进柳州化肥、百色氯碱精细化工、梧州林产化工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河池市城区工业区化肥化工基地,支持建立生物质循环产业链,全力推进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桂北橡胶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广西田东石化产业园区、鹿寨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生物质化工产业园建设,打造桂中西氯碱精细化工基地。加快重点化工项目建设,扶持企业扩大产能和开展技术创新,打造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区域性化工产业基地。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石化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20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300 亿元。
七、 造纸与木材加工业
全面促进造纸产能优化、清洁生产、产品创新,着力推进林(竹)浆纸一体化,加快蔗渣桑杆造纸、木材加工等发展。稳步推进生态营林、清洁制浆、绿色加工,推动造纸和木材加工业规模化、清洁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把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培育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的生态工业。重点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加快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河池·环江工业园区等园区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发展。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造纸和木材加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12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400 亿元。
八、 纺织服装与皮革加工业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棉纺织、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茧丝绸、皮革制品等发展,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丝绸深加工和桑蚕资源多元化应用,规划建设蚕桑茧丝绸产业园。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推出精深加工产品和特色产品,打造自主品牌,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若干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重点加快玉林福绵、贵港(桂平)木乐和平南(大安)等休闲服装名城、贵港港龙环保皮革工业城以及来宾、桂林等服装集聚区建设,促进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玉林市福绵服装工业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加工业规模化发展。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业力争实现总产值 500 亿元,延伸区实现总产值 150 亿元。
第三节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践行中国制造 2025 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 2020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 3100 亿元,延伸区总产值突破 900 亿元。
一、 新材料
发挥优越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材料加工。鼓励和支持新材料生产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研发生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重点支持柳州和河池有色金属新材料、来宾合金新材料、崇左稀土新材料、贺州稀土新材料和钨钛新材料以及玉林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兴稀土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高技术水准、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品。引导新材料生产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重点加快南宁新兴产业园、贺州新型材料基地和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园、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玉林龙潭产业园等具有新材料生产功能的工业园区发展。
二、节能环保
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产品、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建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立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性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积极推进节约发展,发展再制造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南宁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基地、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河池市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等园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促进低碳建造、再生资源、节能材料等领域的开发。
三、生物医药
依托丰富的医药资源,积极促进优势资源整合,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加快推出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同时加快名牌产品的培育工作,打造一批国际生物医药知名品牌。支持发展以现代中医药、生物工程药物等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强化创新、研发,大力推进化学药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南宁、柳州、玉林等现代医药产业集群,支持梧州、贵港等建设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来宾、百色等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神冠集团、海王集团、中恒集团、玉林制药等企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园、隆安宝塔医药产业园、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广西梧州工业园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四、高端装备制造
依托区域内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和专业配套,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通用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促进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等崛起。大力扶持桂林数控机床产业及关键零部件、梧州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南宁轨道交通装备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发展,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机遇,支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软件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光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集群、物联网等通信系统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和智能信息终端产品。推进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促进南宁五象新区、南宁高新区、柳东新区等集聚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崛起。
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加快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开发纯电动公交客车、小型纯电动汽车、新能源专用车、混合动力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关键总成与零部件。全面促进公交客车、的士等公共交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推进重点区域充电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源正新能源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扶持广西柳州汽车城、南宁新兴产业园建设成为广西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兴先导产业
积极布局具有发展潜力的先导性产业,加快推动机器人、增材制造、云计算等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工业智能化升级。到 2020 年,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新兴先导产业总产值突破 600 亿元,延伸区总产值突破 200 亿元。
一、机器人
加快机器人推广应用,支持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培育南宁、柳州、梧州机器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和农业、服务机器人,积极创建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制造及集成应用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中国—东盟(柳州)机器人产业基地。
二、增材制造
充分发挥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优势作用,加快布局发展增材制造(3D 打印)产业,突破一批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支持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来宾市等 3D 打印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柳州 3D 打印示范中心平台建设。
三、 石墨烯
积极引进和发展石墨烯产业和技术,发展石墨烯宏量装备、复合材料、环保吸附材料等应用示范项目,规划建设石墨烯产业园,将三维石墨烯材料应用到现有的工业体系中形成联动。依托广西石墨烯研究院,加快石墨烯生态产业园、石墨烯宏量制备及应用示范项目、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示范项目等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四、北斗导航
围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主要环节,挖掘辐射区域及东盟各国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于北斗的智能系统开发应用与技术创新,形成北斗卫星服务产业链在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启动中国—东盟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北斗应用终端生产制造园、研发检测认证中心和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
五、云计算
大力发展公共云计算服务,实施云计算工程,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大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打造协作共赢的云计算服务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扩充网络中心节点和宽带资源,重点加快推进南宁、柳州、桂林等云计算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的形成。
第五章 着力推进信息化发展
第一节 积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一、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宽带广西”战略,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互联网络交换能力,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动、有序流动。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推广三网融合,构建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南宁至广州互联网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的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中缅跨境光缆、扩容中国—东盟跨境国际陆缆 CSC系统等项目,大力推进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以及其他国际局的骨干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增强国际通信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