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1-26 11:20:10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航运业、造船业艰难生存发展的严峻形势下,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积极主动应对,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前瞻性规划、集约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积极推进结构布局调整,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促使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持续协调发展。2015年,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工业产值是“十一五”末2.3倍。2015年全年造船完工量78万载重吨,在全国船舶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造船市场冷淡、产能萎缩的大背景下实现了逆势上扬。
       (一)产业规模发展适度,产能稳中有升。至2015年底,全广西规模生产钢制船舶企业共计65家,按照国家船舶行业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的认定条件,全区共有一般船舶一级Ⅱ类企业1家,一级Ⅲ类企业1家,二级Ⅱ类企业4家,二级Ⅲ类企业9家,二级Ⅳ类企业1家,三级Ⅰ类企业3家,三级Ⅱ类企业20家,三级Ⅲ类企业10家,三级Ⅳ类企业16家;一般船舶修理企业6家、铝制一般船舶生产企业5家、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一般船舶生产企业4家。其中,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入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另外,广西船舶设计资格单位一共13家,其中专业设计公司8家,其中符合甲级一般船舶设计资质的船舶设计单位有3家,具体为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根据广西现有船舶生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全区船舶年生产能力接近200万载吨。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①船舶用途方面,从主要生产运输船舶向生产工作船、多用途船、特种船舶发展;船舶结构材料方面,从主要生产钢制船舶向钢铝结构、铝制与玻璃钢船舶发展。②得益于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开发和通航能力的提高,以及国家对西江提升和优化船型政策的出台,西江内河造船规模不断提高,船舶吨位也由百吨级向千吨级跃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56.8米天燃气-柴油双燃料多用途运输船等西江内河示范标准船型已实现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西江内河造船企业也在研究开发新型内河客船、内河集装箱、内河油品船和内河化学品船、散货多用途船、以及公务船艇、小型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③根据现代海洋渔业发展趋势,国家和广西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远洋渔船“大型化”扶持政策、近海渔船“标准化”建设力度和渔捞加工装备技术的更新改造等工作。大型拖网渔船、灯光罩网渔船、灯光围网渔船、延绳钓鱼渔船、渔粉加工船、冷藏冷冻鱼加工船等远洋渔船得到加速发展,其中64.8米远洋钢质灯光渔船、 64.8米远洋钢质拖网渔船和58.5米远洋灯光罩网渔船已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在传统船型拖网渔船、罩网渔船、围网渔船、流网渔船、张网渔船、灯光渔船等方面正在开展标准化选型工作。通过优化船型设计,逐步淘汰中小型木质渔船,推广玻璃钢材质渔船建造。
       (三)沿海修造船产业加速发展。按照“军民融合、修造结合”发展战略,发挥骨干企业在军民融合与海洋装备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中船集团主动适应广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钦州港三墩岛部署了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主要建设修造船、海洋工程、船舶配套等业务,总投资近100亿元,年产值300亿元以上。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45亿元,主要发展10万吨级船舶修理及2万吨级船舶建造,二期发展30万吨级船舶修理及10万吨级船舶建造及大型海工产品等业务。其中中船钦州修船资源整合项目将于2016年6月份实现修船试生产,2016年底竣工投产。项目投产后,公司可形成年修理及改装15万吨级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120艘的能力。作为北海市首个万吨级船舶修造项目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建设5万吨级及15吨级船坞各1座,15万吨级舾装泊位2个,以及相关配套厂房、船台、起重生产等设施设备。
       (四)海洋工程装备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成长阶段。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目前已落户广西防城港市企沙工业区云约江北岸,项目总用海面积约2681亩,用地面积约65亩(自然岸线546米)。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万吨船体分段及海洋工程模块制造厂、10万吨级船舶舾装码头、自备油库及材料码头。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广西重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空白,有力提升北部湾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成为南海油气等战略资源开发距离最近、装备制造和维护能力极强的重要基地。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海洋工程平台的起重设备产品规格齐全,由小型到大型、由浅海到深海,海洋平台起重机起重能力达300吨,现在正着力开发起重能力达800吨的海洋起重机。
       (五)政策措施积极有效。国家大力支持船舶工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配套政策,内容涵盖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融资信贷、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方面,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广西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需要,也制定了相关具体实施方案,从政策,财税、金融、兼并重组、产业投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明确扶持和调整方向,加大了对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在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严峻挑战和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亟待解决。
       1.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大中型龙头企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
       2.主要是造船模式落后,基本还是粗放式管理模式,造船手段、工艺水平落后,与国内先进造船企业及日本、韩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除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外,尚无其他已建成达产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
       4.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科研投入较少,研发队伍不强,设计能力薄弱,产品开发能力较差,缺少技术储备;
       5.企业普遍缺乏自身长远发展规划,企业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及重复建设。
 

第二章 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国内外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 修造船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造船业具有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回顾造船业发展历史,随着不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造船业发展中心历经从英国到美国、到西欧、到日韩、到中国的多次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到后起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进入21世纪后,世界造船重心正逐渐向我国转移。一方面,我国加大对大型造船设施的投入,积极承接国外造船产业的转移。与其他新兴造船国家(如越南、印度和菲律宾)相比,中国的造船业起步比较早,基础比较好,具有更好的资金、人力、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中国近几年通过产业引导、技术引进、创新开发,进一步缩小了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差距。而随着中国在人力资源成本、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优势逐步显现,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日韩。从2011年至201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我国船舶工业正步入历史发展的黄金周期,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新的世界造船中心。
       按照世界各国船舶工业的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世界造船竞争格局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即以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大造船大国为第一阵营,其中主要以中韩两强竞争为主,日本处于守势;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波兰和中国台湾等若干个重要造船国和地区为第二阵营;以数量众多的较小造船国家为第三阵营。与此同时,国际造船工业产业链以附加值高低为取向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的分工格局,即欧洲专注于豪华邮船、游艇等顶级高附加值船舶市场;韩国主导LNG船、LPG船、VLCC及汽车滚装船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市场;中国则在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船型为首的主流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十二五”以来,受国际船舶市场新形势的影响,韩国造船企业加强了散货船、油船等常规船舶的营销力度,我国也正积极向LNG船、LPG船和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船舶装备领域拓展市场,国际船舶工业进入了以中韩全面竞争为主的时代。
       修船方面,随着亚洲经济在全世界经济中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及海运优势的逐渐凸显,东亚、中东地区的修船业已从规模和产值上超过欧美,成为当今世界修船产业高度集中区域。在侧重点方面,欧洲修船企业技术水平和设备先进,生产效率高,主修化学品船、液化气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复杂船型和改装业务;新加坡在大型LNG运输船修理和FPSO改装等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中东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在超大型油轮修理业务方面占据优势;中日韩修船产业结构相似,以散、杂货船为主,并逐步向较高附加值的油轮、特种船和改装船市场进军。
       船舶工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船型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大型化、高速化、船型创新、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共性设计技术发展迅速、设计方法不断进步;现代造船从模式到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包括精度造船技术、现代造船模式、模块化造船方法、船体分道建造技术、高效焊接技术、虚拟造船技术、造船并行工程、设计制造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绿色制造技术等;安全与环保技术成为世界船舶科技发展中的新热点。未来船舶工业向高技术、新型化、智能化、绿色、安全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
       (二)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船舶配套设备是船舶高附加值的主要载体,是船舶行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随着东亚全球造船中心地位的巩固,世界船舶配套业的产业布局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欧洲船舶配套业不再是一枝独秀,如今,欧洲、日本、韩国在船舶配套业领域形成三分天下之势,而中国作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正在向着船舶配套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快速挺进。
       目前,世界船舶配套设备的研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东亚,欧洲主要包括德国、芬兰、英国、丹麦、法国、挪威、瑞典、荷兰、波兰、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东亚主要指日本、韩国和中国。此外,美国在船舶配套设备研制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今,世界船舶技术向大型化、高技术化、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同时,贯彻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行安全、环保等新要求,引发了船舶配套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欧洲及日、韩厂商努力扩大国外市场,各品牌厂商历来都十分重视科研投入与开发,具备雄厚的技术储备及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如船舶动力技术,几乎每半年就有新的机型或新技术推出,以适应国际新船型、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船用设备技术发展正在向高效率、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向经济、可靠、节能、环保趋势推进。
       (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体格局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行业分类管理上归属船舶工业,是船舶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是海洋油气开发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海洋工程装备是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包括各类钻井平台、采油平台、生产处理平台、生活模块、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卸油船、起重船、海洋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及浮标体等。
       海洋工程装备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企业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全球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其中美国、欧洲等国家则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而新加坡和韩国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目前也在向深水高技术平台的研发、建造发展。虽然中国船舶企业也具备深海钻井平台、FPSO设计能力,并形成了自主品牌,大连重工、外高桥造船、振华重工、招商局重工、中远船务、中集莱佛士等也都在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整体而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还处于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阵营。
       欧美国家企业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的引领者。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的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制造方面仍然占据垄断地位。包括韩国、新加坡、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虽然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
       海洋工程装备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模块化程度高等特点。当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正呈现六大趋势:装备大型化、多功能化;装备性能提升快速,效率显著提高;装备研发设计方法不断进步;装备制造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装备应用环境更加深水化。
       “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我国将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争取到“十三五”末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二、我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区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现状
       整个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总体规模偏小,在整个广西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大。根据广西地方船检部门的统计数据,广西船舶企业2014年完成新船造船量为50万载重吨,2015年完成新船造船量为78万载重吨,比2014年增长56%,是历史最好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船舶企业在船市寒冬中艰难转型升级的景象形成较大反差,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1.我区船舶制造企业主要以中船集团所属的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为龙头,其他内河运输船舶建造企业为辅助的格局。广西船舶产品结构中,高速船、中小型公务船、军用警用中小型水面舰艇、远洋渔船等是优势产品,远洋渔船方面,近几年受国家南海渔业以及渔船更新改造政策的鼓励,发展较为迅速。广西西江投资集团作为天然气动力船应用的积极推动者,正在积极规划和寻找合作航运企业,力图在广西内河推广和布设更多的供气站点,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内河船舶正在尝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LNG)作为动力燃料。另外,随着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建设和通航能力的提高,以及国家对西江提升和优化船型政策的出台,加快促进了西江流域内河船型的升级换代,造船规模不断提高,由百吨级向千吨级跃升。与2014年相比,2015年新造船完工艘数提升了4.6%,而载重量却提升了52%。
       2.从年产值、技术能力、品牌影响力、产品定位等综合方面来看,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是广西船舶行业翘楚,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基地尚在建设中,广西内河造船企业主要以民营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民营船厂设施设备陈旧,造船技术水平较差,多年来一直以租赁船台为主进行经营,资金方面直接投入很少。不少船东为降低造船成本,选择以租赁船台的方式进行造船,这也是广西造船业表面相对旺盛的原因之一。
       3.广西内河造船市场与全国造船业发达地区相比,基础相对薄弱,技术水平比较低,造船产能只占全国2.36%,2015年新船造船量只占全国1.8%左右,因此广西2015年相对旺盛的造船市场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外造船市场的整体情况。广西近200万载重吨的内河造船产能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升级,这也是摆在广西造船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存在问题分析
       在广西,中船集团所属的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中小型军辅船、公务执法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军贸船等船型的设计、建造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三体高速船、双体穿浪铝质船等高性能船舶建造技术更是全国首创。
       其他多数内河造船企业规模小,技术人才缺乏、设备设施落后,基本是在重复生产低附加值的内河运输船舶、少量沿海船舶或小型公务船,在沿海省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1.我区船舶生产企业分布情况
我区船舶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西江干线、柳江、黔江和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地区。其中内河船舶生产企业71家,梧州、藤县、桂平、平南、贵港和柳州地区集中了全区船舶产能90%以上的船舶企业。除了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有外向型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其他多数广西内河船舶生产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两广内河港口建设及港口吞吐能力。
       历年来,广西沿海船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海地区,但近年来,随着钦州、防城港口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配套设施臻于完善,吸引了国内大中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落户钦州和防城港。广西沿海现共有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生产企业16家,包括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基地、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广西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虽然已经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离规模化投产尚需时日,但对广西沿海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西沿海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低水平阶段,现主要产品以渔船、中小型沿海客、货船为主。
       2.配套产业分布情况
广西船舶配套业生产设备落后,中低端产品居多,生产规模偏小,造成区内生产的船舶本土化设备的实际装船率不足30%,严重削弱了造船企业的造船速度和效益。以下是广西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2.1原材料:我区的修造船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状态,柳钢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有能力生产船用钢板的企业,而船用型材主要还是向区外购买;船用铝材及铝板发展在广西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2船舶动力装置及辅机设备:广西只有玉柴能生产中小功率船用柴油机和发电机组,船舶动力装置及辅机设备发展方面与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广西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3船舶甲板设备:广西生产船舶甲板设备的厂家主要有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广西金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运龙港船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以锚机、起重设备为主。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的起重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还生产锚机、舵机、绞车等甲板设备。但总体而言,广西船舶甲板设备发展还存在产品单一、生产能力较弱的问题。
       2.4船舶配电设备和船用电缆:除广西天鹅蓄电池公司能生产中国船级社认证的船用电池外,广西尚未有其他专业化生产船舶配电设备和船用电缆的厂家,船舶配电设备和电缆目前主要还是向区外采购。
       2.5船舶舾装设备与材料:广西在生产船舶舾装设备和舾装材料处于起步阶段,部分船舶生产企业自制一些舾装设备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舾装设备和材料企业。
       2.6船舶通导和信息化设备:广西在船舶通导和信息化设备生产研制方面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桂林长海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军船,民船方面,除了梧州中凯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少量的通导设备外,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雷达等基本都是外地或国外的产品。在产品应用方面,远洋渔业船舶均采用了“北斗系统”,内河船舶大都按照法规和规范安装最基本的通导和信息化设备。
 

第三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加快建设和自治区倾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和挖掘广西独特的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走高端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重点工程为载体,着力优化产业的市场结构、产能结构、布局结构,推动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由规模化同质发展向注重精细化错位发展转变,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要素投入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由单一修造船向注重修造船、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多元化发展转变。努力促进我区船舶工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加快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坚持以集约作为发展的基本模式。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快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整合船舶修造资源向骨干优势企业和地区集中、集聚。加快提升高新技术船舶和关键配套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深化社会分工协作,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船舶工业的支撑力度。在现阶段船舶工业的内外发展环境下,大规模投资建设传统船厂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行,着眼长远,必须有效推动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推动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坚持以特色作为发展的基本特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产品结构,发展过程中密切关注船东对产品的需求特点,针对目标市场进行技术开发,通过战略转型和技术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化和特色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鼓励核心骨干企业以培育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大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力度,增强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调整升级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产品设计能力,提高高端产品建造比例。另一方面鼓励中小型船企面向细分市场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船舶中间产品制造,融入骨干企业的生产体系,形成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另外,广西船舶工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由过去典型的满足内需型向既满足内需又注重外向型工业的方向转变,在满足区内、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往外向型发展,是克服当前广西船舶工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产业综合水平,坚持以创新作为发展的持续动力。一方面,以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提高数字化造船能力。加强安全、节能、环保等船舶新技术研究,积极研发满足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绿色环保型品牌船型,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装备、环境友好型新材料,提升市场引领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的产学研技术合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体系,构建船舶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提高造船效率和技术水平。
       (四)加快推动修造船、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延伸,坚持以协调作为发展的指导方向。坚持常规产品结构调整与发展新兴海洋战略产品并举,远洋船舶和内河船舶并举,建立完善与修造船业发展相适应的船舶配套产业链,大力推广本土化生产、打破行业壁垒,带动产业不断延伸壮大,形成修造船、海洋工程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快推进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军民统筹与协调,坚持以“融合”作为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我区产业资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互动协作机制,大力推动军民一体化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加快军民两用科研设备、技术双向对接以及成果转化。
       (六)加快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坚持以有序作为发展的有力支撑。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工信部颁布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断巩固和完善全区船舶行业管理体系,加强船舶建造质量安全管理,加大行业监管和服务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区船舶修造市场秩序。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调整与发展,实现我区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制造能力和现代造船模式领域新的突破,有效提升广西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品牌影响力和本土配套率。
       (一)制造能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到2020年,内河船舶达到250万载重吨、沿海造船达到100万载重吨,年修造船能力约1000艘。建设具有制造10万吨级以上和维修20万吨级以上的船坞和船台。船舶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建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广西修造船工业、配套产业及海洋工程产业力争达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修造船及配套产业达到200亿,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达到100亿。 
       (二)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继续建设以钦州、北海、防城港为主体的北部湾沿海修造船、海工装备、配套、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以及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沿江内河船舶工业聚集区”和百色、来宾、崇左、玉林4个选择性发展区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培植1家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修造船与海洋工程制造企业、2~3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造船企业、10家专精特新造船企业、20个区内外知名品牌。
(三)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新增3~5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建成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第四章 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高端船舶,以中船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属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和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研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打造全国军用警用中小型水面精品舰艇、高技术船舶、西江新型标准船型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依托企业技术创新和广西船舶及海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努力化解内河造船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不足的矛盾,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向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优质、操作和管理高度智能化的船舶迈进。进一步研发水上工程机械、船用大功率发动机、大型船用甲板机械等产品,壮大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一)修造船业
       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修船产品定位:特种船舶保障方面,结合北部湾和南海区域执法的渔政、海监、海警、海关及海事系统的公务船舶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保障基地作用,为我国各类公务执法船提供保障和修理服务;民用船舶方面,中船钦州修船资源整合项目投产后,年修理和改装15万吨级以下各型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120艘。造船产品定位:军工产品(略);民用船舶方面,主要承接10万吨级以下巴拿马型散货船、多用途船及海洋工程辅助船的总装建造任务。
       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中小型舰船总装建造领域,主要承接军工产品(略)、民用船舶(主要包括公务执法巡逻船、海洋维权执法船、救助船、消防船、渔船、岛屿交通运输船、港作推(拖)轮等)。
       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继续发挥在高速船艇、铝制船舶、薄板和特殊材料焊接等方面优势,重点发展1000吨级以下高速舰艇、铝制舰船、豪华游船等领域,打造成中小型舰船建造品牌企业和军贸出口基地。
以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内河造船企业(主要包括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贵港江南船业有限公司、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桂平焱焱造船厂、桂平市广信船舶修造厂、横县江东造船厂、横县海棠船舶修造厂、广西平南县运龙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广西金达造船有限公司、藤县顺舟造船有限公司、藤县濛江威盛造船厂等)。重点发展西江航运干线标准化船舶,包括干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油船、自卸砂船、江海直达货船及集装箱船、货滚船、客滚船、纯LNG动力及混合燃料动力船等标准船型,以及消防船、公务船、拖船、游艇、港作推(拖)轮、浮船坞等特种船舶。
       北海渔轮厂、广西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北海海洋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沿海企业。重点发展拖网渔船、灯光罩网渔船、灯光围网渔船、延绳钓鱼渔船、渔粉加工船、冷藏冷冻鱼加工船等远洋渔船。
       北部湾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海运船厂、桂林五洲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漓江造船厂等。重点发展豪华旅游观光船、中高档游艇、高速客船等特色船舶。
       (二)海洋工程装备
       重点发展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电缆铺设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海上风机安装船、海洋环保装备、海水利用装备、潜水作业船、临港机械等。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务厂家包括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中船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等。
       (三)船舶配套产业
       应针对性的重点发展船用钢材、船用主机及辅机、甲板机械、舾装附件、通讯导航设备、船用电气及仪表、船舶涂料与涂装设备、船用铝材、消防救生设备、防污染设备等产品。
       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充分利用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的船体结构用钢板已通过多家船级社认可的优势,发展高强度钢、型钢、中厚板、特厚板等产品,满足国内船舶企业尤其是区内沿海大型修造船企业的需求。
       广西玉林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现有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研发船用中低速、船用中速柴油机、船用柴油-LNG混合动力发动机及纯LNG动力发动机。
       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在船舶市场上为海洋工程平台、重吊船、挖泥船、公务船、工程船配套相关产品,发展大型化船用甲板机械和起重机等。
       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广西铝业优势,重点发展船用铝材,满足我国船舶用材的需要。
广西化工研究院。充分依托广西化工研究院生产涂料及涂装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的基础,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高质量的船用底漆、面漆、高压无气喷涂装置、钢材预处理流水线等产品,满足区内大型修造船企业涂装生产作业的需要。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坚持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支持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船舶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大力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船舶及海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辐射功能,提升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整合研发力量,建立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重点开展行业关键共性、瓶颈技术研究;围绕标准化远洋渔船、西江内河标准船型及LNG动力船等开展研发工作;开展船舶数字化设计技术深度应用,建设船舶生产设计开放服务平台;建立船舶及海洋工程中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的新体制;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中船集团708所、605院、中船重工701所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和深化合作,建成面向广西船舶行业,集研发设计、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依托“广西特种船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广西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开展现代造船模式深化应用研究、高效焊接技术及特种金属焊接技术研究、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成我区船舶及海洋工程集实习、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及培养技能人才为一体的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区船舶总装建造领域核心竞争力。
钦州学院。重点推进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能力建设,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与专业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规划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梯次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组建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建成我区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

       二、产业布局
       (一)加快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沿海修造船基地建设
       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具有天然的深水岸线,地理位置和地缘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建设大型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的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由钦州港、北海港和防城港三港合一的广西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连年攀升,2015年全年累计完成吞吐量1.28亿吨,到港船舶数量随之急剧上升,势必加大船舶建造和修理的市场需求,这对于发展船舶修造业相当有利。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规划原则,重点打造北部湾经济区沿海修造船业“一岛两湾三基地”。防城港市以企沙半岛钢铁基地为依托,在云约江口发展船舶修造基地,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及其他类型船舶建造、修理,形成可修理20万吨级、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的大型修造基地;钦州市抓住北部湾地区港口吞吐量及进出港口船舶数量的快速增长而该区域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修造及保障能力空白的机遇,充分利用钦州湾东西二条进港航道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修造船业。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修船起步、以修促造、修造并举,实现科学有序发展,将钦州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成广西乃至全国高水平的重要基地,成为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的一个新的增长极。根据土地使用和人力成本等条件,结合北海市铁山港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在北海铁山港富田和石头埠发展“修、造、配套产业”一体化的船舶修造基地,重点发展货轮、公务船、中小电力推动环保型油轮、海洋用石油平台三用工作船、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特装船舶、远洋渔船的修理及制造等。
       近期重点推进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基地15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及海洋工程修理和改装、10万吨级常规船舶以及2万吨级以下各类特种船舶的建造能力的建设。
       2.加快沿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愈加重视南海油气等战略资源开发,而广西北部湾有毗邻南海的先天地理优势,这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工业十分有利。利用国家鼓励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政策,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在防城港云约江口北侧岸线,规划岸线4.65km,陆域3598亩,纵深约1000米,规划建设10~30万吨干船坞、舾装码头和物资码头,发展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油气钻采平台、油气存储设施、海上工程船舶(海洋地质勘探船、供应船、拖船、起重船、打捞救助船、海底电缆铺设船、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中国海运集装箱总公司在防城港建设380x120x14m干船坞、配2万吨桥式起重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项目和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重型海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二)加快沿海及西江黄金水道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1.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生产能力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以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沿海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发展;整合西江流域中小型船厂,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取得土地出让权,加大技术人才、固定资产和设备投入,集中资源、突出主业,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船舶企业集团。同时,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骨干造船企业发展专业化船舶中间产品制造,融入骨干企业的生产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特种船舶、内河船舶、沿海渔船制造,形成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主导,大中小造船企业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2.推进技术改造,实施创新驱动
       引导和支持船舶骨干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重大创新项目,建立数字化水池、数字化设计系统、产品数字化制造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造船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数字化造机为突破口,推进骨干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开展关键软件系统研发,形成并推广应用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助推区内骨干船厂生产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
       3.供给侧改革,更新升级产品
       加快淘汰更新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船舶;实施渔船更新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发展选择性好、高效节能的捕捞渔船,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发挥船舶研发和制造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研力量,提高我区船舶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
       4.夯实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
       树立专业人才是转型升级基础的理念,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依托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梯队,引导船舶行业企业在设备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夯实建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产业
       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引进得到国际船东和船级社认可的知名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企业入驻广西;大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与渠道,探索对外合作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境外配套企业及科研院所在广西设立研发机构;通过资本合作与技术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并购或者参股国外企业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资合作、联合设计,同时要注重引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立足广西区内现有配套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本土的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政策扶持优势,扶持玉林市重点发展玉柴集团在珠海引进瓦锡兰技术生产的RT--flex低速船用柴油机;扶持柳州市重点发展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船用钢材及其他企业生产的船用空压机、液压装置等船舶配套产品;扶持南宁市重点发展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船用铝材;扶持梧州市重点发展以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船用甲板机械起吊机、海洋平台设备等产品;扶持贵港市重点发展船用齿轮箱、甲板机械、驾驶室、救生设备等配套产品。同时加强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钦州学院、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造船工程学会等区内外高校、设计单位和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的合作,倡导“产、学、研、用”相结合,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批有技术实力和核心产品的知名配套企业,进而逐步形成完善船舶配套产业链,为广西船舶工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快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以船型研发为牵引,突破我区船舶行业关键共性、瓶颈技术难题。依托中船集团在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与区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我区船舶及海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用联手建设我区船舶行业技术研发平台、试验检测平台、科技资源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技术引领、技术支撑、技术辐射、技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作用,为我区船舶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我区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而全面增强船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支持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中船集团在桂企业的产业优势和技术积淀、钦州学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建立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平台;鼓励平台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中船集团708所、605院、中船重工701所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促进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一、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基地15万吨级以下船舶修理及改装、建造10万吨级以下的常规船型和公务船、特种船及海洋工程、船舶配套、钢结构等业务项目建设;广西海森特防城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广西西江重工贵港西江流域标准船型、LNG-柴油双燃料动力船制造基地建设;以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为依托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专业研发机构。

       二、全面推广现代造船模式,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全面推广现代造船模式,打造高效的现代船舶制造体系
       现代造船模式是建立以中间产品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实行合理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缩短造船周期的先进造船模式。当前,我区船舶企业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势在必行。
       打造现代造船体系主要以确保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造船周期为着力点,通过生产流程改进和优化,推动骨干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及下属两个全资子公司(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和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内部推行“建模2.0”为契机,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加强工法研究与创新,精细化管理技术应用,实现设计、生产、物资管理的一体化和壳、舾、涂作业的一体化,提高造船总装化水平,在应用巨型分段/总段建造技术、精度控制技术、快速搭载技术、舾装先行化技术、大型单元模块制造技术、高效自动化焊接技术、整体长效防腐涂装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标杆来推动二类Ⅲ级及以上造船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重点突破关键船舶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尽力缩短与国内外先进造船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加快数字化设计系统、产品数字化制造系统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节能环保技术与工艺在船舶企业中的应用,争取到“十三五”末期,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规范船舶修造企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船舶修理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以及《船舶设计单位设计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办法》,提升全行业总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及船检等机构在保障船舶质量安全方面的联动监督机制,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产品全寿命周期和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限制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造船市场,并淘汰一批小、散、乱滩涂造船企业。
       推进生产性服务,深化社会化协作,拉长配套产业链。按照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要求,积极发展以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为代表的专业化、社会化、本地化生产协作体系。加快建设船舶分段、模块、上层建筑等中间产品生产协作体系,船用板材、管材、电缆、涂料等大宗材料加工配送服务体系,船用零部件铸造、锻造、热处理和化学处理工艺专业加工服务体系,拓展延伸产业链。鼓励优势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发展,提升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二)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船舶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船舶工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技术改造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国际船舶市场长期低位徘徊,结构性产能过剩明显,同时,国内物价指数高位运行,融资环境明显趋紧,要素成本不断抬升,船舶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存在“项目难找、资金难筹、要素难聚、市场难拓”等突出问题。我区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存在基础薄弱、生产设施设备老旧、专业集约化程度低,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技术改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加强保障,促进船舶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大投入,优化投向,完善政策,创新管理,推动技术改造工作由设备更新为主向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整体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向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转变、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改造转变、由对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向促进工业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改造转变、由对企业个体的支持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转变,由使用、掌握技术向控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变,全面提升船舶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技术改造工作的大力推进,必须狠抓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措施:
       1.政策聚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申报国家层面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充分发挥区内各级政府导向性专项资金作用。认真梳理和积极宣贯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推进企业创新、加快技术改造的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研究。深入研究新时期技术改造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广西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研究出台更多的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的导向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坚持规划引领与项目推进相结合。在国家和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下,深入分析我区船舶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资源分布,科学规划船舶工业“十三五”技术改造工作,根据规划的重点和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项目建设,做到既有长远考量,又有具体指导。
       3.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优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用地少、消耗低、见效快的优势,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十三五”期间,按照“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原则,注重扶优与汰劣的有机结合,支持企业腾笼换鸟,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支持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船舶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对现有产能进行改造升级。
       4.坚持企业主体和政策引导相结合。技术改造从决策到实施,特别是最终成效,根本上取决于企业内在作用的发挥,但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尤其重要。一方面,广西工信委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引导推动作用,贯彻国家工信部颁布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船舶修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设计和制造水平;引导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提高吸收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发挥广西造船工程学会的桥梁作用,以创新和服务为切入点,想方设法为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服务,支持和鼓励民营船舶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开展技术交流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行业全员素质,尤为重要的是为企业要培养一支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改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挥企业自觉性、主动性上实现新突破。船企要主动迈开转型升级的步伐,奋发创新,在经营和生产方式上加大投入和转变,切实摒弃产能分散、资源与产能占比较高、以租赁船台为主营业务、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等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引进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焊机、冷热加工机、数控机床,大型龙门吊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水平。
       5.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拓宽船舶制造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强银企对接,支持信誉良好、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船舶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重点推进包括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钦州基地造船生产能力建设、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土地置换搬迁改造、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低磁钢结构制造生产线建设、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西江标准内河新船型生产线建设、广西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以完善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推动配套产业服务升级为宗旨,着重提高科技、教育、信息、物流、金融、商务等配套服务水平,完善与发展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形成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及生产性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对配套产业的财税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拓宽装备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广西造船工程协会的组织沟通桥梁作用,将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与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技工培训、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服务真正落实到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在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内,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咨询服务、信贷融资服务、保险和担保服务、各类法律服务等;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信誉良好、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坚持船舶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加强船舶的设计研发、物流配送、技术咨询、市场交易和会展等服务业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模式打造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从而实现造、修、拆、配套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四、加快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
       针对我区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研究制订专项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我区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平台建设和发展;通过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计划专项等支持区内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发企业联合船舶制造企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组建服务于全区造船及船舶配套企业的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参与组建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成员单位,每年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产品研发、技能人才培训等。对通过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区内造船及船舶配套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花爆竹产业结构调整“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广西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