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下总体保持稳中有进有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胜利收官。
(一)宏观基本面和经济运行态势稳定。
一是经济增速稳。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803.1亿元,增长8.1%,高于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8.1%,9.7%。财政收入2333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15655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8.1亿元,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3190.3亿元,增长15%。
二是就业形势稳。城镇登记失业率2.92%。城镇新增就业44.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5.69万人次。
三是物价水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
四是居民增收稳。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3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16元,增长7.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7元,增长9%。
(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总产量达1524.8万吨,连续3 年超过1500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6.7%,水果增长11.1%,蚕茧增长6.2%,水产品增长4.1%,活禽增长3.2%。30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3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加快创建。
二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9%;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全区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2%。实施90个亿元重点工业项目、50个重大产业升级项目、1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项目,防城港钢铁基地冷轧、中马钦州粮油加工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服务业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过工业。其中,商务服务业增长23.3%,互联网相关服务业增长27%,软件信息服务业增长29.9%,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8.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8% , 12.7%,旅游总收入增长25%。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达21.06亿元,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均增长15%以上。在船舶用高性能铝合金、铿离子动力电池、新能源客车研发以及糖料蔗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专利申请超过4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65.4%。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增来宾、柳州河西等两家自治区级高新区。华锡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批复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经验获国内推广,全区创新平台总数达563家。
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2.4%。南宁市启动建设国家海绵城市,全州、平果县和北流市列为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新建一批城市公路、地下管廊,建成设区市天然气管网3106公里,城市主电网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增779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开工水库除险加固378座,完成沼气池建设5.3万户,解决340.3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清运处理垃圾657.2万吨,清洁水源17.9万处,清捡田园3701.3万亩。
五是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区1个百分点以上,初步迈入了同城化时代。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面实施,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新开工项目48项、竣工投产项目15项,7个沿江市集聚了全区60%以上的经济总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获国家批复,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展顺利。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加快建设,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比重达25% 。
(三)投资结构和消费模式优化升级。
一是投资向重点领域倾料。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3%;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7%;科学技术、软件信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投资快速增长。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53. 67亿元,增长13.1 %;落实国家4批专项建设基金172. 8亿元;向社会发布第五批引入民间资本项目717项、总规模7852亿元,民间投资占比达65 %;谋划储备PPP项目313个;获批发行企业债券7支90亿元。
二是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区重大项目新开工1291项,竣工投产704项,完成投资5878亿元。我区纳入国家重大工程包的37个重大项目全部获得批复,已有18项实现开工。开通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审核“快速通道”,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随报随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正式运行。南宁至百色动车正式运行,全区通高铁地级市增至11个,新增高铁里程220公里;新增7个县通高速公路,新增里程567公里;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落久水利枢纽工程、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实现开工;红沙核电一期1号机组并网发电、二期正式开工,是我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宿、餐饮、娱乐等传统消费更加贴近大众需求,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等产品持续热销,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7%。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420亿元、增长120%。
(四)改革活力和开放动力持续增强。
一是重点改革进展顺利。共推进355项改革、68项重点改革,出台19项重大改革方案。新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含非行政许可)735项。全面完成自治区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清理公布,精简权力事项达60%。商事改革加快推进,新登记注册企业9.1万多户、增长26.6%。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获全国推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自治区定价目录修订完成,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改革全面推进。公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实施。国有企业、集体林权、农村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其他改革均取得新进展。
二是企业负担得到减轻。财政“营改增”试点扩大到电信行业,实现整体减税5.65亿元;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税27.2亿元。取消一批涉企收费项目或降低收费标准,为小微企业减负5亿元。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至2%,生育保险费率降至0.5%以内,工伤保险平均费率从0.9%降至0.7%,财政对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四项措施共为企业减负16.35亿元。出台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暂停征收临时电力价格调节基金、实行峰谷分时和丰枯水期季节性电价等措施,为企业减负17.69亿元。推动发电和用电企业直接交易电量19.6亿千瓦时,减少电费支出1.4亿元。
三是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建立总投资1万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储备库,我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比上年增长3倍。成功举办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圆满承办中国一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系列活动。与港澳台、珠三角、西南中南等国内区域合作全面加强,引进香港投资占外资比重超过30%,与澳门贸易额增长3倍,桂台贸易总额比上年翻1番,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已入驻企业181家,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一区三园”加快规划建设。
四是对外经贸更加活跃。进出口增速保持全国前列,出口额增长16%。其中,加工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倍增计划,东盟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边境小额贸易额首次实现居全国第一。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区实际对外投资增长106%。
(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召开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制定完成,在贺州市先行试点。在市县两个层面开展空间规划试点,全区所有市县均完成空间功能区划图。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修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立法等顶层设计有序推进。
二是节能减排降碳取得实效。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工业能耗强度下降1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淘汰黄标车8.32万辆。完成490个城市直排口截污,南宁、柳州等8个市建成污泥处理设施,全区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达365万吨、1.5万吨。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新植树造林386.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12平方公里。全区PM10平均浓度下降1.6%,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8.5%。39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3.1%,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7.2%,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对2万家企业开展环境大检查活动,环境事件数下降25%.
(六)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力度加大。
一是民生领域投入增多。全区财政涉及民生支出3243.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9.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二是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全区财政扶贫支出增长59.4%,实现8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组织25万工作队员开展精准识别行动,数据精确率达98%以上。新增选派350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3.4万名工作队员,组建1127个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通过产业扶贫带动86. 9万贫困人口增收,移民搬迁安置10.83万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89个,援建43所贫困留守儿童家园。
三是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36.9万人。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为352万城乡低保对象足额发放补助55.3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3.9万套、基本建成11.5万套,其中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15.79万套;农村危房改造新开工29.7万户并全部竣工。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或迁建各类学校493所,改扩建中小学2794所、幼儿园452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 %。新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1328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3S元提高到40元,生育调整政策稳妥实施。所有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全区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向群众免费开放。成功举办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良好。
2015年我区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得到了较好完成为“十二五”规划实施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全区各族人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克难攻坚抵砺前行,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成就,主要实现了“八个提升”:综合实力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3160美元提高到2015年5350美元左右;产业结构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17.5:47.1:35.4调整为15.3:45.8:38.9,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百亿元企业增至26家;基础设施提升,高铁里程突破170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1700公里,沿海和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分别突破2.3亿吨和1亿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885万人次,电源装机容量达3400万千瓦;开放水平提升,中央赋予我区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区域协调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全部上升为国家战略,“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新格局初步形成;发展活力提升,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含非行政许可)1283项,非公有制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7%和12.7%,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完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62.2%,空气和水资源保护良好。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自治区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财政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增强投资消费拉动,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
一是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1)优化用好政府投资。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铁路交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重点领域,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力争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20亿元。抓好国家下达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落实,自治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持各项建设资金安排330亿元。力争募集政府投资引导基金200亿元、铁路投资基金二期75亿元、交通创投基金20亿元,支持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2)强化社会投资跟进。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向社会滚动推出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继续谋划推出新的PPP项目。加大企业债券申报发行力度。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和项目建设的支持。(3)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646项、年度投资2011亿元,重点推进一批“两路、两水、两电、两保”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以及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提前启动一批2018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项目建设。(4)健全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稽查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
二是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1)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实施重点领域消费工程,开展“百店大促销”“电子商务进农村”“广西特产行销全国”等活动,稳定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提升信息、绿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新兴消费,推进“宽带广西”战略行动计划,抓好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工作,大力引进发展海外直营店、直销店等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节庆、旅游消费。(2)推动消费引领新供给。加强“宽带村通”、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民用空间设施等建设,力争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推进一批旅游道路、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高铁集散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健康、家庭、养老、长期护理等服务产品供给。(3)优化消费环境。研究采取鼓励消费升级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补短板。(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力争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2%。加快实施铝、糖“二次创业”方案,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2)推动新兴产业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制定“中国制造2025”广西实施意见,推进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做好信息惠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北斗应用示范等国家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中心等信息化平台。研究出台海洋经济顶层设计文件。(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召开全区创新发展大会。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鼓励政策,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一批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力争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3万件以上。加快打造北部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珠江一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创建南(宁)柳(州)桂(林)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国家和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特色新型智库。(4)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部署,实施好服务业百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研究设立服务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桂林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柳州汽车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两广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新开工一批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确保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2)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 +3”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类、水产品等产量,力争建成1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3)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支持每个市培育20—30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每个涉农县培育5—10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1个国家级和2个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进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5)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积极推进“南菜北运”,促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
三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1)加大正税清费力度。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继续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全面实施涉企收费清单管理。(2)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扶持力度,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3)推动降低大工业电价。落实好国家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研究提出我区输配电价方案,保障百色区域电网稳定运行发挥效益。(4)减轻人工成本。把握好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社保缴费率和企业住房公积金缴付比例。(5)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四是大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1)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出台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方案,严禁新建产能过剩项目。加大力度淘汰传统行业落后产能。(2)加快产业兼并重组。抓紧制定实施企业重组、“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切实落实好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做好职工安置工作。(3)有序化解房地产库存。落实好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研究出台农民工购房鼓励政策,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以购代建”、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快回迁安置进程。加快推动公租房货币化,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添发展活力动力。
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1)行政审批改革方面。深入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商事改革方面。全面落实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巩固和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实施成果,加快推行“全城通、就近办”登记模式,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3)投融资改革方面。进一步取消下放投资审批权限,清理规范投资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抓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完善和推广应用。(4)科技改革方面。加快推进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资金使用、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产权和转化应用等体制机制改革。(5)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深入实施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快国企资源整合和改制重组,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6)财税金融改革方面。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全面推进“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推进自治区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大力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两广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7)农村土地改革方面。全面铺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农村产权交易等改革试点。(8)价格改革方面。放开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做好长输管道天然气通气城市价格核定,加强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管理。统筹推进其他改革。
二是务实推进国际国内合作。(1)抓好广西“一带一路”实施方案落实,积极与沿线国家进行项目洽谈,加快推进南海国际邮轮母港及航线、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等标杆项目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南北陆路新通道规划建设,争取设立广西丝路基金。(2)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承办好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参与泛北部湾、大渭公河次区域、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合作,加快中马“两国双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和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抓好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项目建设。(3)全方位拓展国内区域合作。创新完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积极推动贺州—肇庆、百色—文山、河池—黔南、北海(合浦)—湛江(廉江)等跨省合作园区规划建设。
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大宗商品进口业务。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继续扩大一般贸易规模。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和口岸经济,促进跨境经济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鼓励企业“走出去”。
(四)积极统筹区域城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空间。
一是积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1)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抓好重点园区规划发展,布局完善临港产业集群,扎实推进龙港新区建设。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建设一批深水航道、专业化泊位及港口码头,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加快口岸智能化建设,积极探索便利通关模式。深入推进经济区同城化。(2)加快发展西江经济带。全面落实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西江干线航道扩能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内河航道通行和港口吞吐能力。(3)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实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老区振兴重点工作突破计划,推进成立老区振兴基金。促进边境贸易、边关风情、红色旅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4)扩大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影响力。重点推进华润万象城、万达文化旅游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漓东百里生态旅游示范带。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1)落实好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广西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2.7% 。(2)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积极发展南崇、右江河谷和沿边城镇带,培育发展南宁、柳州、桂林都市经济圈。实施大县城战略,推动就地城镇化,重点抓好2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百镇建设示范工程。(3)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设施,实施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在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和柳州、桂林、梧州等地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快建设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大力实施“县县通”天然气工程。(4)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点加快推进柳州、来宾等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并积极申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任务,。建设一批农业节水、大型灌区、重点水源工程,新建小型水库工程29座、引调提水工程58处,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50万亩。巩固扩大“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成果,启动建设宜居乡村,建设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5000个,力争村屯绿化达标率6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5%以上、具备条件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和客运通达率85%以上。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贯彻生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型生态工业,加快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和贺州华润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与交流基地以及梧州、玉林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能耗、资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力争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抓好冶金、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实施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改造、车用油品提质等工程,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作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黄标车目标任务。
三是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1)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提升、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新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2)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推进300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和520个乡镇垃圾片区处理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设区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消灭设区市建成区污水直排口。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两年攻坚行动。(3)深入实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西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海洋生态红线划定,确保空气、水环境和近岸海域水质良好。
(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着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建立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全面完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加快建立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2亿元,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350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生产发展。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十大行动”,确保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2万人,实现1000个贫困村、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完成移民搬迁30万人。
二是做好就业托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支持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农民工创业园等平台建设。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退役军人转业安置工作,落实好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力争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万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深化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大病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力争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90万人。投入1.2亿元为全区1050万农户购买农房保险。提高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慈善和减灾救灾等工作。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
四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1)实施教育“双千计划”,新建幼儿园125所、义务教育学校41所、普通高中8所,改扩建学校一批。(2)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广西博物馆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创作一批艺术精品,抓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兴安灵渠、北海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3)推动健康广西建设,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加强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4)实施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计划,推进市县体校强基、健康体育惠民工程,重点加快推进广西体育产业城、李宁体育园“双百工程”、北海足球产业等项目建设。
五是强化社会治理。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
六是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筹措资金525亿元,重点抓好社保、健康、教育、强基、土地整治、安居、农补、生态、文化、交通等一批惠民项目。其中,力争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8.3万套,包括棚户区改造16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