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广西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1-06 11:03:06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我区深入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区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社会物流总量持续扩大。初步测算,全区社会物流总额2015年达到4万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9.9%。物流业增加值2015年实现1300亿元,是2010年的2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幅0.9个百分点。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7%提高到2015年的7.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9.3%提高到2015年的19.9%。
       2.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全区物流及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0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6.7%。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9公里,分别比2010年底增加了1.5万公里、1714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5086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了18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实现零突破,达1735公里。2015年底,广西北部湾港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达2.3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79个;内河港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突破1亿吨,千吨以上泊位143个。运输机场7个。
       3.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全区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手段整合物流资源,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全区从事运输和仓储业务的物流企业达3000多家,比2010年增加近1000家,其中A级物流企业22家,广西玉柴物流、南宁铁路局、广西物资集团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物流企业。
       4.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全区各类物流园建设总体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物流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涌现出货运枢纽、商贸服务、生产服务、口岸服务、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物流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逐步提升。2015年国家和自治区开展示范物流园区认定工作,我区认定首批自治区级示范物流园区10个。
       5.保税物流体系逐步形成。在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和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成和运营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准设立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南宁综合保税区。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体制逐步理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实现了“泛珠”四省区海关通关一体化和南宁海关关区通关一体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税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入驻的知名企业不断增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等业务不断拓展。
       6.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全国物流园区规划》等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文件。我区于2015年召开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对物流业发展作出了部署。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广西促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一揽子政策,并进一步健全服务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土地、财政、税务、价格、海关等相关领域改革,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体来看,我区物流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中央对广西开放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总规模不大,运行成本偏高,服务水平及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偏低。二是物流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路网连通度不高,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城乡配送体系不完善。三是物流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长,物流外包程度低。四是部分物流园区布局不合理,集聚效应不够明显,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五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不够充分,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我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1.中央对我区开放发展的新定位,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中央明确提出要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必然会推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深度开发、衔接与互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跨省跨境合作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将进一步加强,物流业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2.实施双核驱动战略,为加快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明确了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发展新格局,这将进一步推进我区区域一体化发展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基础设施互通、产业企业互融、市场资源共享、政策衔接组合、资金和人才加快流动等,从而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中国制造2025”等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大规模流动,需要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生活资料、人才和资金等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城乡统筹发展,将促进交通设施改善、农产品进城、日用工业品下乡,推动建立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
       4.新一轮物流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引领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互联网+物流”迅猛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物流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将促使我区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区经济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细化的物流服务。
       5.综合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物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区规划建成“一环四纵四横”铁路网络、“六横七纵八支线”高速公路网络,北部湾港口综合吞吐能力将达4.5亿吨,内河港口综合吞吐能力将达1.5亿吨。随着内外梗阻的打通,面向西南中南地区、粤港澳、东盟国家的出省出海出边大通道将加快形成,区内通江达海、联内接外、覆盖城乡、水陆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逐步完善,对提升多式联运水平、降低物流运行成本、完善物流网络、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6.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对传统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对传统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口总量、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区资源和环境保护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深入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以及土地、人口等传统生产要素红利的逐渐减少,使传统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倒逼传统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实施为契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物流总量、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开放引领,融合发展。面向东盟、对接粤港澳、服务西南中南地区,进一步扩大物流领域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物流业资源整合和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及新增长点。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推进物流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坚持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突出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企业、重要物流节点的发展和重大物流项目的建设。
       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物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北部湾和南宁、柳州市为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沿海沿江沿边沿线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综合成本逐步下降,企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快捷、高效、绿色、节约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建成连接粤港澳、辐射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国家的跨区域跨国物流大通道,“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初步形成。
       ——物流业规模较快增长。到2020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6亿吨,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准箱左右。
       ——物流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物流产业加快转型,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显著提高,形成以大宗商品物流、港口物流为龙头,以制造业供应链、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乡配送、金融物流、智慧物流等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知名物流服务品牌,全区通过全国综合评估认证的物流企业总数50家以上。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6%左右,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链接的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公共信息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先进物流技术广泛应用;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和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三、空间布局
       围绕我区开放发展新定位和构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开放发展格局,依托重要交通枢纽、优势产业基地、开放合作平台和重要节点城市,以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构建“三中心、五基地、六条带、多节点”物流空间布局,促进交通干线与物流通道、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多式联运与供应链物流融合发展,形成重点突出、层级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整、特色鲜明、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一)打造三中心。即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国际物流中心和柳州制造业物流中心。
       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加强北海、防城港、钦州沿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强化多式联运,构建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以港航物流、口岸物流为龙头,服务临港工业、海洋经济和现代商贸业的物流体系,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逐步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南宁国际物流中心。围绕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枢纽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着力构建与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材、特色农业等支柱产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服务中南西南、面向东盟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成国际性物流城市。
       柳州制造业物流中心。依托柳州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发挥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汽车、机械、钢铁等产业,增强物流聚集度和辐射力,打造西江经济带重要的物流核心城市。
       (二)建设五基地。即桂中物流基地、桂东北物流基地、桂东南物流基地、桂西物流基地、沿边物流基地。桂中物流基地。以柳州为核心、来宾为依托,以生产服务型物流聚集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品物流、商贸物流等,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桂东北物流基地。依托桂林、贺州交通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旅游物流、农产品物流、原料及工业品物流、商贸物流等,加强与粤湘黔等周边省份的物流合作,构建贵广高铁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基地。
       桂东南物流基地。推进梧州、贵港、玉林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公路干线,重点发展农产品、建材、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深化与周边省区特别是粤港澳的物流合作,打造跨区域物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桂西物流基地。依托百色、河池、崇左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矿产及有色金属物流、工业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形成专业物流中心,构建连接云贵的重要物流通道。沿边物流基地。整合崇左、防城港、百色沿边口岸,推进凭祥—同登、东兴—海防、龙邦—茶岭等国际货运通道建设,重点发展口岸物流。以建设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充分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一批边境和跨境经贸产业园,形成面向东盟的陆上物流发展集聚区。
       (三)发展六条带。即南广(南宁—广州)物流发展带、南友(南宁—友谊关)物流发展带、湘桂物流发展带、黔桂物流发展带、云桂物流发展带、桂东物流发展带。
       南广物流发展带。依托广州—昆明高速公路、南宁—广州高速铁路、黎塘—湛江铁路和珠江—西江航道等区域交通干线,串联南宁、贵港、玉林和梧州,打造直通粤港澳的粤桂合作物流发展带。
       南友物流发展带。依托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南宁—凭祥铁路、南宁—凭祥高速铁路、左江航道等区域交通干线,利用凭祥、友谊关、爱店、水口等口岸,打造陆路东盟物流通道,建设面向东盟的重要物流发展带。
       湘桂物流发展带。依托泉州—南宁高速公路、桂林—柳州—南宁高速公路第二通道、湘桂铁路和湘桂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围绕工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建设通往中南地区的物流发展带,打造中南地区新的出海通道,推动中部内陆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联动发展。
       黔桂物流发展带。依托兰州—海口高速公路、贵阳—南宁高速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出海通道,建设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上物流发展带。
       云桂物流发展带。依托南宁—昆明高速公路、南宁—昆明铁路、云桂高速铁路、右江航道等区域交通干线,发挥当地农产品及资源型工业优势,建设沿云桂铁路的物流发展带。
       桂东物流发展带。依托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和贺州—梧州—玉林—北海城际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建设连通西江与北部湾港的物流通道,打造服务中南地区及粤桂产业合作的物流发展带。
       (四)培育多节点。
       桂林。依托国际旅游胜地的优势,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发挥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粤湘黔的交流合作,重点发展旅游商贸、农产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物流,打造多功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梧州。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发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建设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城市。围绕再生资源、食品、医药、陶瓷建材等产业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强化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作用,构建粤桂物流合作平台,促进粤桂物流一体化发展。
       北海。依托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生物制药、海洋开发、旅游商贸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国际采购、出口加工等物流服务,打造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重要的商贸基地和综合港口物流城市。
       防城港。立足大型港口和临港工业综合体,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枢纽港,打造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以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先导、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平台,加快形成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
       钦州。依托“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港,充分发挥钦州保税港区、中马产业园的作用,围绕石化、粮油加工、林浆纸等产业,重点发展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出口加工等物流服务,培育北部湾国际集装箱物流干线,打造北部湾商贸物流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
       贵港。以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和新兴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建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煤炭、建材、铁矿、农产品、林木等大宗商品物流,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玉林。依托中国南方药都、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机械、中药材、服装皮革、特色农产品等物流集散为特色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打造桂东南物流中心。百色。依托铝工业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矿产及有色金属物流、农产品物流,打造铝产品及“南菜北运”物流中心,发展边境贸易、加工贸易和口岸经济,构建连接云贵、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物流集散地。
       贺州。围绕向东开放门户枢纽城市和新型材料基地的发展定位,发挥贵广高铁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物资中转联运、加工配送等物流体系建设,集聚发展碳酸钙、建材、农产品等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
       河池。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内河港等交通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围绕有色金属、能源、建材、茧丝绸、农产品、旅游养生等支柱产业发展物流服务,打造桂西北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来宾。依托区域性新兴工业基地和双核驱动战略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发展与冶金、制糖、能源、茧丝绸、碳酸钙、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建设西江上游物流走廊。
       崇左。发挥沿边开发开放桥头堡作用,加快南崇经济带建设,利用边境口岸和凭祥综合保税区功能,围绕机电、农副产品、矿产品等产业及边境加工贸易配套发展物流服务,构建连接腹地、面向东盟的物流节点城市。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物流基础。
       1.构建物流大通道。推进出海出边出省物流大通道建设,形成高效、快捷、绿色、安全,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南宁为枢纽,重点建设南宁至贵阳、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国内城市,连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上通道,南宁至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中南半岛国家,连结海上丝绸之路的南下通道,推动形成贯通我国西部地区与中南半岛、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南北陆路新通道。
       以柳州为节点,拓展渝新欧国际班列延伸至柳州,推动形成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港澳地区的粤桂渝新欧国际大通道。以北部湾沿海港口为依托,开通至东盟的海上“穿梭巴士”,建设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构建通畅安全的中国—东盟海上通道。推进通往滇黔湘三省的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开辟红水河、右江航道,建设连接西南中南地区的通道。推进通往粤港澳的铁路、高速公路、西江干支线建设,建设对接粤港澳的通道。加强口岸专用通道、沿边公路提级改造建设,构筑沿边物流通道。畅通“空中走廊”,依托南宁和桂林等机场打造国际物流空运通道。
       2.提升多式联运水平。着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加快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连接,逐步完善转运设施。建设和完善北部湾港及西江主要港口的铁水、公水联运设施,优化运输组织,进一步提高港口后方疏运能力。加快推进货运枢纽、各节点城市公铁联运基地、航空物流联运设施等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港铁物流发展,促进海港、内河港、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五港联动。建立多式联运沟通协作机制和信息平台,推动申报广西大西南出海通道海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贯通欧亚大陆的公铁联运冷链物流通道示范工程。
       3.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围绕我区汽车、机械、钢铁、有色、建材和特色农产品等支柱产业,依托海港、内河港、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合理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集聚区。积极推进集聚区内外部基础设施及中转联运、配送中心等功能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鼓励政策,引导物流企业、仓储设施等向集聚区聚集。推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开展物流金融、保税通关、交易展示、咨询培训等增值服务。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入驻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
       4.建设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设立广西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云平台,整合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中小企业等信息资源,建立全区物流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促进行业、园区、企业物流信息与自治区、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发展物流大数据产业,鼓励物流信息的商业化开发,支持物流服务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
       (二)降低物流成本。
       1.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运运输费用低的优势,全面提高铁路、水路运输比重。推进铁路功能整合和扩能提速改造,促进重要枢纽节点、重点物流园区、重要码头的专线铁路建设。提升广西北部湾港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和内河港口货运吞吐能力。积极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和错位发展。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的变化,拓展高铁快件业务,提高铁路零散快运的市场份额。增加零星散货集装箱运输比重。
       2.提高运输效率。支持和引导传统公路货运站场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集装箱、冷藏、罐装等专业运输车辆。建设甩挂运输站场,推进甩挂运输发展。鼓励运输企业开展“一次托运、一份合同、一次结算、一份保险”的全程运输服务,减少装卸、换装、装运环节,提高货物完好率及缩短运输时间。引导物流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加快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物流信息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
       3.优化通行环境。推动区域通关协作,促进粤桂黔滇通关一体化。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监管制度改革,推动中国—东盟边境贸易国检试验区建设,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推动建立跨区域口岸合作机制,提高效能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公路超限超载治理,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完善重点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有关的交通标志、标线和技术规范,以及市内货运运力投放标准、规模和计划,实现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业化管理。
       4.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降低过路过桥收费,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将免收通行费措施落实到位。规范港口、机场、铁路经营性收费项目,禁止制定经营、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港口作业、铁路货运等收费优惠政策。加大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推广力度,提高货运企业享受减免高速公路车辆通行优惠政策的覆盖面。
       5.降低运输及仓储成本。依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整合相关行业的物流信息。鼓励发展“公路港”等现代物流平台,实现运力与货源的有效对接,降低货车空载率。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平台,鼓励物流园区及仓储企业使用标准化装卸设施,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仓储智能化管理,提升配送效率,降低成本。
       6.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打通海铁、公铁、空铁等连接枢纽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铁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枢纽和空港园区等工程,提升货物转运效率。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完善城市及农村配送网络体系。推进共同配送规范化发展,加强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支持社区、机关、学校、商务区末端配送点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快件箱。
       (三)促进物流产业优化升级。
       1.加快物流一体化进程。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依托城市连锁超市、专业批发市场、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超对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服务一体化。
       2.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区大型企业逐步将原材料、辅料及零配件采购、运输、仓储、产成品整理、配送、回收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采取物流外包或自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式,释放物流需求。鼓励商贸企业将采购、储运等业务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工业园区、商贸集聚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条件。
       3.推动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等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业与食品、汽车、冶金、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融合,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与重点产业企业紧密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一体化、集约化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对接,发展共同配送,实现优势互补。
       4.大力发展物流新业态。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战略,加快培育与互联网、金融、制造业、跨境贸易等融合发展的物流新业态。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等电子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联动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供标准化、精益化、智能化、柔性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全球采购、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鼓励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无车承运人”发展。
       (四)扩大物流领域开放合作。
       1.强化与东盟物流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南宁渠道”的作用,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物流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峰会、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等平台,推动与东盟各国的物流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物流标准一体化,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营运立体化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以物流企业为主体构建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共同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把广西打造成为中国—东盟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支持物流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仓等境外物流节点。加快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推动各港口城市之间形成航运物流圈。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物流教育合作,利用广西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东盟国家培养物流人才。
       2.深化与粤港澳物流领域合作。突出西江黄金水道的纽带作用,加快发展粤桂合作物流园区、贵广南广高铁经济带物流园区,构建沿江物流体系。发挥柳州、贵港、梧州交通枢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物流企业跨区域整合,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联盟。积极引进粤港澳物流企业,联合建设广西—粤港澳和东盟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3.推动与中南西南物流领域合作。加强与腹地合作,积极与西南中南内陆省份签署合作协议,建设西南中南地区“无水港”及物流网络,大力发展海铁联运,通过政策沟通促进货物流通。促进跨省区和不同关区的区域通关一体化,建立健全快速通关机制,吸引内陆腹地货物向广西北部湾港集结。
       (五)发展国际物流。
       1.培育国际物流需求。以广西北部湾港为依托,加快培育以石化、汽车、机械等大宗商品为重点的国际物流,及与其配套的配送、分拨、中转等产业。加快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吸引东盟国家跨境电商企业落户广西,设立面向东盟的电子商务总部。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到东盟国家建立境外营销渠道,拓展东盟市场,打造中国和东盟产品的聚集区,形成网上销售的主渠道。加大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发展跨境冷链物流。建设出口商品采购基地,在南宁设立面向东盟的邮件分拨中心。
       2.拓展国际物流班线。以广西北部湾港和贵港、梧州、来宾、南宁、柳州等港口为重点,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依托,加强与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营商的合作,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拓展海上国际物流航线,壮大广西北部湾港。加快建设经越南进出东盟的陆路通道和面向东盟的空中通道建设,争取开通南宁—河内铁路集装箱班列,重点培育南宁—越南货运跨境直通车、越南—南宁—香港货运直通车以及面向东盟的航空货运航线运营企业。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吸引西南中南省市和东盟国家的货源,打造南宁、桂林等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3.建设国际物流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打造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外贸、货代等无缝对接的信息平台,全面提高通关效率。鼓励机场、货站、航空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税务等各方积极参与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国际货运公司和货代企业,发展面向东南亚、辐射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国际采购、国际分拨、国际配送和国际中转等物流业务。
       4.深化保税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建设,整合仓储、物流、配送、仓单抵押、融资融贷、保税、信息流通等资源,推进中国—东盟保税仓直供平台建设。推动北海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加快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综合保税区扩容提量,积极争取设立西江(贵港)、柳州、梧州综合保税区和东兴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推动钦州保税港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商品直销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在南宁、柳州、玉林、河池、贺州、梧州等基础较好的市布局建设“无水港”,实现广西北部湾港港口功能、保税功能以及电子口岸功能在内陆的延伸。
       5.提升物流企业国际化水平。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广西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物流服务“走出去”步伐,推动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物流企业国际化水平。
       (六)推进物流现代化。
       1.推进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企业参与中医药、汽车、食糖、冷链等行业及港口、物联网、城市配送等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及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物流标准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技术装备、作业流程等,推动先进物流技术以及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设施设备的应用,加快仓储、转运设施、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和宣传。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物流标准合作。
       2.加快物流信息化。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使用的智能化。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提高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鼓励和支持城市配送企业广泛采用北斗卫星定位(BD)、地理信息(GIS)等技术构建全程可控的新型配送体系。
       3.引导物流专业化。鼓励物流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在农产品、医药、汽车、机械等行业开展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AGV)等物流新技术,提升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专用运输、厢式货运、单元化装载等专业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物流系统。
       4.发展绿色物流。大力推行绿色运输,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输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运输路径规划,优化配送路线,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新型物流组织形式。突出发展绿色仓储,建设生态绿色物流园区,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采用绿色包装,引导快递企业循环使用包装材料,推广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及循环共用,构建循环物流系统。
       5.实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示范。加强物流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强化物联网、北斗导航、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开展供应链第三方协同服务技术、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区域性多式联运技术、跨境电子商务与网购物流服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示范带动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打造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和企业。

       五、重点工程
       (一)现代物流集聚区工程。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合理布局现代物流集聚区及“无水港”,发展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集聚区,强化物流集聚区主要指标的控制,加强集聚区与周边公路、铁路以及交通枢纽的衔接,推进基础设施特别是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装卸搬运、调度指挥等配套设施,强化高危物品用品等安全管理,完善集聚区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示范物流园区培育和认定工作,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再认定自治区级示范物流园区20个以上,给予重点扶持。
       (二)港铁物流工程。充分发挥北部湾和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加快沿海和西江港口的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改扩建南宁—防城港铁路,打通沿海铁路与港口连接段,加快形成沿海区域环形铁路网和新的铁路通道,构建能力匹配的水铁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仓储设施和中转设施,实现货物换装无缝衔接。通过改进港口服务、加强管理、提效降损、正税清费、车辆保障、政策引导等措施,降低港铁联运综合成本,吸引我区和西南中南地区货物通过北部湾港和西江黄金水道进出。大力发展与广西北部湾港、西江黄金水道主要港口直接接驳的联程铁路班列、公路班车,开通西江及支线的定期班轮,实现港铁物流紧密衔接和重点物流干线多式联运发展。开通广西北部湾港至西南中南地区海铁联运的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
       (三)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在医药、农产品、汽车、机械、钢铁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本土物流品牌,逐步形成一批服务水平优、品牌影响大的物流知名企业。引导传统仓储、运输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在项目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有潜力的中小物流企业做专做优。加大国家级综合评估认证物流企业参选参评的工作力度。
       (四)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围绕汽车、机械、医药等制造业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和建设为各类制造业优势行业服务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完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围绕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专业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场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提高供应链信息化水平,支撑我区优势制造业发展。
       (五)农产品物流工程。大力推进粮食、食糖物流发展。推
       进南宁、柳州、梧州、防城港、北海、贵港等物流节点城市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食用油仓储建设。支持在崇左、来宾、南宁、柳州、贵港等地建设食糖储备库,加快完善“广西糖网”食糖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以亚热带果蔬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冷链、以水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水产品冷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流通冷链、以大型商业连锁为依托的终端冷链,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及沿海各市等重要物流节点整合、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大型鲜活农产品低温配送中心,构建辐射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六)大宗商品物流工程。大力推进钢铁、能源、林木、建材等大宗商品物流发展。引导和支持专业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基地、沿海和沿江等主要交通枢纽及重要专业物流节点逐步建设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加工配送体系,不断提高我区大宗商品物流水平。
       (七)城乡配送物流工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条件,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鼓励推广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模式,支持南宁、柳州、桂林等市开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大型企业、连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跨区配送中心,扩大经营范围和延伸服务领域。鼓励商贸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商贸物流服务企业,提高商品的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加快发展快递服务业,支持快递企业与商贸连锁企业合作,扩大城乡快递服务网络,促进日用消费品、食品、出版物等商品消费流通。加强村镇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邮政和供销合作社的网络资源,加快农村邮政网点、“三农”服务站、农村综合服务社等终端设施布局,建立和完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八)电子商务物流工程。加快电子商务工程建设,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深入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拓宽广西特色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实体店与网店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开展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将电商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地区。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完善网点布局,扩展服务功能,通过互联网强化各行业内、行业间分工合作,满足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
       (九)物流金融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仓单质押、保兑仓、存货质押、融资租赁以及票据融资等金融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结算、保险等个性化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物流金融向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形成贸易企业、供应商、监管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模式。围绕钢铁、煤炭、汽车、农产品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物流金融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开展跨境物流人民币结算业务,促进物流国际投资与贸易便利化。

       六、保障措施
       (一)推进物流体制改革。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清理、归并和精简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性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政策协调,搭建国际物流合作平台,扩大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将物流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对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列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物流园区和自治区重大战略性现代物流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在用地指标上给予重点保障。探索建立物流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整体开发模式,提高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效率。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加大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向物流产业倾斜。切实落实好物流业相关的价格和税费政策。各市要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物流关键领域、重大工程的建设以及物流人才的培养。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物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通仓、质押担保融资、代理结算、物流保险等物流金融服务。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对物流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特别要给予成长性较好、具有产业优势的物流企业倾斜扶持。引导物流企业利用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等债券,引入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等多种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推广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物流园区设施建设。
       (四)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加强物流领域政策法规研究,清理和杜绝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物流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物流业信用体系,交通运输、公安、商务、工商、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健全信用采集机制,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诚实经营的市场环境
       (五)加强物流统计工作。加强物流统计调查和物流行业形势分析预测,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的现代物流统计体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区采购经理指数体系(PMI)调查制度,健全全区物流统计分析和运行监测工作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相应的内部统计制度,配合做好物流统计工作。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市县的物流统计工作。
       (六)强化物流人才培养。科学规划物流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制定物流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及教育机构开展现代物流业实务培训,积极构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物流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继续扩大引进物流高层次人才,以人才促进我区物流业发展。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各类物流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建议、信息统计、规范市场行为、合作交流、推广行业标准、职业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诚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支持物流企业参加诚信守法及等级评估,促进物流企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按照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充分发挥自治区服务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对全区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各市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规划实施,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共同推进我区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督促检查和监测评估。建立我区物流业发展绩效评价和监测评估机制。将物流业发展工作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研究制定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形成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规划中期和末期评估制度,强化平时监测、督查和情况通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物流业发展和规划出台的重大意义,及时跟踪报道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展,深挖典型,深入报道,以点促面,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营造全区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广西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下一篇: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