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16 08:38:52
第一篇 乘势而上率先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全面实施,“两个建成”宏伟目标加快实现的关键时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落实中央赋予我区“三大定位”新使命、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的关键阶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机遇,深化改革,深度开放,在全区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继往开来、巩固提升的黄金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继续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三基地一中心”功能定位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沿海经济新一极逐步确立,与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不断推进,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逐步成型,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双核驱动等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各项经济指标稳步上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如无标注,全文数据为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数值)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投资、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以占全区不到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1/3多的经济总量、2/5的财政收入。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67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2010年不变价),占全区比重由2010年的31.8%上升到34.9%;财政收入达到94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6%,占全区比重由2010年的35.9%上升到40.6%。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园区引领作用显著。石化、冶金、装备制造、食品、建材等优势产业继续壮大,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物流、商贸、金融、旅游、会展、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8∶43.1∶43.1,14个重点产业园区产值(含贸易额)合计6730亿元,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开放合作呈现新局面。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南宁渠道”综合效应不断释放,对中国—东盟经贸和人文交流的助力作用日益增强。率先在东盟国家实施境外园区提升行动,打造“一国一标志性项目”;在全国率先提出行政管理一体化、通关作业一体化、信息技术一体化、综合服务一体化、口岸管理协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改革,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一关”。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77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40亿美元左右,占全区比重由43.5%提高到46.9%,年均增速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额由2010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8.5亿美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快速提升,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泊位25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79个),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出海通关网络初步形成;2010年至2015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1.2亿吨、56.4万标箱提升至2.1亿吨、141.5万标箱,年均增速分别为11.5%、20.2%。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南宁—广州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1小时经济圈”已经成型,高铁里程达715公里,占全区比重达39.7%。崇左—钦州、六景—钦州、玉林—铁山港、防城港—东兴、崇左—靖西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1800公里,占全区40%以上。南宁机场完成4E级改建,南宁和北海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2015年旅客吞吐量接近1200万人次。推进建设了广西“金字”系列电子政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电子商务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深入实施“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项目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千百工程”。
       同城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实现户籍、通信、金融、交通、社会保障等领域同城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6%提高到2015年的53%左右,比全区平均水平高约6个百分点。广西北部湾城镇群加速形成,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南宁五象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成效突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43元,比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2131元、176元。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建设保护实现双赢。创新实施近岸海域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渔港污染等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总体为优,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为90.9%;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优良,按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仍是中国目前最洁净的海湾。红树林、金花茶、白海豚、白鹭、大珠母贝、绿海龟、玳瑁、中国鲎、中华鲟、花鳗鲡、大鲵等生态标志性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49.7%,生态环境状况稳定,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和谐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激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桂发〔2014〕15号)以及户籍制度、港口体制、园区体制、通关一体化等4个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同城化发展、园区管理、行政审批、口岸通关一体化、行政审批、园区管理体制、跨境沿边金融、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合作迈入“钻石十年”,泛北部湾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不断加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新常态下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我区全面落实中央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围绕“两个建成”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工业化中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发展、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
       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中韩、中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双多边贸易形式不断涌现,面向东盟开放挑战加大;开放平台利用不足,经济外向度有待提升;随着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面临国际高端制造业和周边国家低端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双重挤压”,产业承接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化水平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产业链延伸不足,集群化水平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发展动力亟待转换,与珠三角、长株潭等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云南、湖南、广东等周边地区与东盟开放合作纵深拓展,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多式联运发展不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综合配套改革滞后,合力效应尚未显现;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培养不足;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近岸海域污染呈加剧趋势,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并全面落实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积极落实自治区四大战略,坚持“23456”的总体发展思路,以率先实现“两个建成”总体目标为引领,围绕“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升级发展”三大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门户枢纽、双极联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产业转型攻坚战、平台升级攻坚战、互联互通攻坚战、招才引智攻坚战、新区建设攻坚战”五大攻坚战,着力建设“质效北部湾、开放北部湾、同城北部湾、智慧北部湾、畅通北部湾、蓝色北部湾”六个北部湾,进一步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继续发挥在全区改革发展中的极核引领作用,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全过程,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创新动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力度,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持续力。强化合作,开放发展。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与东盟国家、西南中南地区、珠三角区域的合作,促进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的互动,创新开放模式,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培育国际经济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
       提质增效,升级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壮大优势,着力扩总量、优质量、培增量,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南宁发展极与沿海发展极“双极联动”,促进沿海、沿边、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四沿统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率先推进区域同城化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提高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推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供给,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升群众共建共享发展获得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核心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先行示范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广西升级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和先行先试区,率先实现“两个建成”目标。
       率先实现翻番,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过1万美元/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5600元/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42∶49。率先实现“3个过万”、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率先实现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建成绿色生态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
       率先落实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到2020年,在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上奠定良好基础,加快推进中国—东盟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海运网、航空网、通信网、油气管网“六网”共建共享,建设完善海上东盟通道、陆上东盟通道、南北国际新通道,基本建成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东盟信息港。在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引擎上取得重大进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的战略支点监测指标”总体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在全区率先基本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区域。在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核心区上取得新的突破,开放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与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中南半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基地建设初具雏形。

第二篇 改革创新增强提质增效发展动力
 
第三章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突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企业创新和大众创业,营造社会创新氛围,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实施招才引智攻坚战,促进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融合,完善容错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化,推动发展动力由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节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高新技术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发展工程,推动向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加快南宁和北海国家高新区、北海和钦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支持钦州等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支持玉林、崇左市创建自治区高新技术园区,支持设立防城港高新技术园区,使高新技术园区成为创新发展的引擎。规划建设南(宁)柳(州)桂(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
       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行业、产业、企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全面提高企业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进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积极扶持专利密集型企业和研究型制造企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新型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围绕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产业研发中心、孵化器、加速器、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南宁高新科技创新园、广西建筑科技产业园、北海海洋科技创新园、北海高新科技创业集聚区,以及钦州石油化工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钦州燕窝及营养保健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科技创新中心、广西玉林国家内燃机及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西(防城港)冶金钢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北部湾计量检测研究中心、北部湾科技创新港、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北海国家电子产品检测中心、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北海千亿元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广西(东兴、凭祥)红木产品质检中心、防城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科技中介服务,鼓励各类园区建立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服务聚集区,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推动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扩大面向东盟的科技开放合作,实施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二期)、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东盟质量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中国—东盟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建设,成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产业联盟,推动双向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合作,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建立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进东盟和产能向东盟转移的重要窗口和便捷通道,共建跨国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打造与东盟科技合作新高地。深化与珠三角、港澳等地区科技合作,发展技术市场,合作建设技术研发和转移机构、科技示范园区,健全技术转移、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在区域内双向流动和兼职。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支持专利代理机构发展,支持广西(南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基础设施、知识产权网络交易系统、知识产权交易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强化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
       实施品牌创新建设工程。明确“树立一个标杆,带动一个行业,发展一个区域”的品牌建设目标,实施品牌引领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对石化、钢铁、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等重点产业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体系。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企业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支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助力企业争创国内外名牌。
       培育发展创新型资本。申请设立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网际网路金融,构建科技—资本—技术转化一体化平台,鼓励搭建专业子公司平台,支持发起设立创投、天使投资等私募基金,引导风险投资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投入。以TOT(移交—经营—移交)、MOM(精选多元管理人)等模式为重点搭建不同投资策略、偏好的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产品与平台。

       第二节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促进大众创业。增强创业原动力,形成以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海归创业者等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群落;夯实创业承载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提升创业支撑力,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体系,打造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全区领先、示范带动的创业支撑体系,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积极培育研究型制造企业,制定出台扶持创业创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租金、场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激励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南宁创客城、北部湾(北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北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北海海洋科研创新园创业谷、防城港创业孵化器、玉林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崇左市科技创业孵化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共建南宁·中关村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贴息、补助、创投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帮助创新创业者解决筹资难、筹资贵问题。

       第三节 积极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人才强区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平台,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科研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集聚的新突破。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北部湾大学城,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教学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统一的人才政策,用好人才发展资金。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统一发放“北部湾人才服务绿卡”,根据相关标准享受住房、落户、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推行科技成果股份分红激励政策,优化科技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四章 先行先试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创新
 
       围绕打造全区改革“先锋”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行政管理、同城化发展、港口运营管理、园区开发管理、土地管理、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更多更好供给,营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统筹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领域取得突破,切实增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
       去产能方面。坚持培育发展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双轮驱动”,合理控制钢铁、林浆纸、冶金等产业规模,增加特种钢、优质钢、铝精深加工产品等中高端产品供给,积极承接粤港澳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参与东盟主要国家交通、能源、电信、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动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降成本方面。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为目标,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现物流量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企业效益提升。稳妥、有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融资成本、企业人工成本、企业税负成本、企业财务成本、社会保险费成本;深化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完善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运输体系和环境,清理规范流通环节 收费,支持物流行业创新,探索建设智能公路港,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补短板方面。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着力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建设,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实施“一份清单管边界、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 管审批、一份单卡管通关、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绿卡管引才”新举措,探索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设立市级行政审批局,推行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促进行政审批信息共享和公开,逐步形成“线上线下同步”的一体化审批体系。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探索形成集约高效的市场化配置机制。

       第三节 推进同城化纵深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同城化。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产业特色优势,整合发展要素资源,构建产业战略联盟,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石化、造纸、冶金、物流等产业协作配套联动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深入推进户籍同城化进程。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提升新农合统筹层次,扩大医检结果互认范围,探索试用“就业培训券”,继续推进组建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等相关工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规划部署,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项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跨市就诊即时刷卡结算、医保关系顺畅转移和有效衔接。
       加快推进交通同城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的投资、建设、运营及服务,实现公交、地铁、出租车、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一卡通”,力争实现与周边地区及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深化社会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快推进城乡医保“三合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整合)工作;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教育交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引导优质学校异地创办分校和合作办学,建立中小学教师研训合作机制,加强教科研合作,整体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信息服务同城化。整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智慧北部湾”。推动跨部门、跨市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第四节 完善港口运营管理机制
       统筹广西北部湾港口规划和管理,制定出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管理条例,加快实施新一轮《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修编,制定促进北部湾港航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规划建设港航服务业集聚区、枢纽型临港物流园区、统一的北部湾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港口运营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港口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放开市场准入,创新合作开发模式,在总体运营及子项业务运营层面设定合理股比,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合作参与港口建设与经营。推动港口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分开,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改革现行沿海铁路价格制定与收费机制,建立港口与沿海铁路一体化运作机制,切实降低港口综合运输成本。

       第五节 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模式
       加快产业园区内部改革。按照责、权、利统一的要求,推进园区工委、管委会人事、薪酬、考核管理和内部机制体制改革。待条件成熟时,经法定授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国家级高新区等管委会可采取法定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并适时有序推广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其他重点产业园区。
       推行产业园区集中行政审批。授予园区相应权限,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施行政许可事项“一站式”受理及审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推进园区管理服务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改革运营模式,推进园区开发主体多元化,支持协会办园、运营商办园,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园中园”。

       第六节 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低丘缓坡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等试点建设。探索建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 余指标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 余指标有偿使用交易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第七节 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围绕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与东盟的金融合作,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推动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加强面向东盟的货币清算、结算及相关业务中心功能提升,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货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沿边金融、跨境金融、地方金融,探索设立沿边银行,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积极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在南宁设立分支机构。
       推进投融资改革创新。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交易、发行债券、基金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发展建设创业投资、工业投资、城建投资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在北海市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民币结算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设立政府引导资金,积极推广PPP模式、特许经营。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鼓励民营资本、外商投资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培育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具有融资性功能的企业健康发展。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第三篇 转型升级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
 
第五章 加快优势工业转型升级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以链条延伸、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品牌建设、服务增值、绿色发展、制造业服务化为导向,突出“四抓一上”(抓集群、抓园区、抓龙头、抓配套,上水平)和“互联网+制造”,推动优势工业改造升级,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向产业集群转变,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和绿色低碳转变,实现优势工业扩量提质。

       第一节 打造“5+X”制造业集群
       全面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制造业集群攻坚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小企业配套、大品牌创建为抓手,强化跨区域、跨园区、跨行业的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推行“整机+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模式,提升专业化协作和本地化配套能力,重点打造石化、装备、冶金、电子、轻工食品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制糖、造纸、建材建筑及轻纺等产业集群化发展。
       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钦州石化产业园、北海铁山港石化基地为龙头,力争打造2个超1000亿元石化产业园,重点发展原油加工、油气开发和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延长石化产业链,促进炼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发展乙烯、芳烃等基础和中高端石化产品,推动化肥、氯碱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构建滨海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近期重点建设钦州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钦州一百万吨芳烃、华谊煤基多联产、中石油原油储备二期、北海炼油基地改造二期项目、南宁精细化工基地、广西(北海)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广西科元新材料、防城港信润石化等项目,打造钦州国家级石化基地,加快三墩循环经济示范岛规划建设。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玉林新型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力顺轻型载货汽车、防城港海森特海工装备制造项目和金川、诚德等冶金项目,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制造、修造船、工程机械、海洋工程、港作机械、轻型飞机、游艇制造、智能制造设备等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推动广发重工整体搬迁技改,加快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中国中车集团、上汽通用五菱、众泰等龙头企业,建设北部湾汽车制造基地和南宁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械制造产业基地、钦州国家级船舶修造和海工基地。
       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和金川有色金属基地、钦州金窝工业区、北海诚德镍铬合金加工项目、崇左生态锰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引导冶金类产业在防城港市、北海市、崇左市布局,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冶金及后延精深加工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汽车用钢板、造船板、电工用钢板等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加快发展高端原材料、铝和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其下游产业,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关联产业,促进南南铝业等冶金精深加工重点企业一体化技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全域统筹、错位发展”的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南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市江南工业园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电子产业园、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依托,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基础电子、基础元器件自主发展能力,提高研发水平,引导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端产业链延伸,建设南宁—钦州—北海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带。加快建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加坡电信中国呼叫中心基地及东盟产业融合大数据服务基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斐讯通信南宁基地、富士康南宁科技园、防城港市北斗卫星等项目,打造以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电视及软件开发服务为主,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轻工食品产业集群。鼓励发展轻工产业,重点扶持南宁、玉林市发展轻工产业,大力发展粮油加工、制糖、饮料(茶叶)、肉禽水产品等食品加工产业和茧丝绸、棉、麻纺织加工及皮革制品产业,积极发展果蔬、肉禽、水产品、乳品、烟草等深加工,加快建设沿海粮油加工基地、南宁糖业基地、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产业基地和崇左糖业循环示范基地、中国(南宁)—文莱清真食品产业园、广西盟展鳄鱼科技公司科技园、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轻工食品加工产业园、广西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园、玉林服装生产基地、龙州县东盟特色农副产品及边境食品加工产业园、崇左市食糖交易中心等,形成轻工食品产业集群。其他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广西制糖业二次创业计划,建设循环糖产业集群;推进钦州港工业区和铁山港工业区林浆纸一体化,集聚造纸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壮大造纸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和新型建筑材料,建设绿色建筑产业园,形成新型建材建筑产业集群;提高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玉林市福绵管理区等产业集聚区的轻纺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品质,培育自主品牌,打造轻纺产业集群。

       第二节 推进优势工业智能化发展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和终端产品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积极推进机器人在装备制造、纺织、电子、化工、海洋、制药、现代物流、商业服务和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进“互联网+工业”行动,深化互联网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促进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发展,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集群,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第三节 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升级发展
       继续发挥重点产业园区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核心载体的作用,加快推进园区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转型,重点推动20个产业园区“四化六升级”(集群化、融合化、智慧化、绿色化,产业升级、质效升级、设施升级、营商环境升级、管理运营升级、开放合作升级),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提升转变,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园区升级版。推动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江南工业园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区、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园、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钦州石化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产值从百亿元级向千亿元级跨越,支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等建设新一代产业园。

第六章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以培育北部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军民融合为依托,以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为突破口,以培育企业主体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形成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基础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产业。加强军民融合,依托国内大型军工企业及其先进的军工技术储备,重点开发和着力推广市场空间大、成本低、技术含量高、竞争优势强的产品,加快北斗卫星应用、气象雷达、船用雷达、民用微电子器件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集群化,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军品民用生产基地。实施大数据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新型元器件与专用设备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工程等,加快建设南宁大数据产业园、北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面向东盟的钦州北斗导航产业基地、广西(防城港)北斗航天科技产业园、中国—东盟信息港产业园、中国—东盟智慧城市示范产业园、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北部湾网络广播电视台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培育发展现代物流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现代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光机电一体化、卫星及应用产业、超高压输电设备、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智能安防装备等)、无人驾驶汽车、高效内燃机、风电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和修造船、高端船舶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高端零部件及关键基础部件等。规划建设北部湾修造船及海洋工程制造基地、钦州和北海石墨烯与超高压输配电装备产业基地、南宁研祥科技装备东南亚总部项目,加快玉柴产业园、南宁新兴产业园、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保健品、中药和民族药等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基产品、绿色生物工艺装备等生物制造产业。重点建设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海银河生物产业园、钦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打造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沿海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沿边中草药产业种植基地及深加工基地。
       新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培育发展石墨烯、镍铜、医药新材料等。加快建设钦州稀土高铁铝合金电缆新材料基地、防城港新型合金材料基地、崇左稀土产业园、崇左锰系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基地、南宁纳米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规划建设钦州石墨烯和超高压输配电装备产业基地、中国—东盟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与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稳妥加快发展核能,有序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海洋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重点开发沼气分离纯化技术、非粮生物质液体和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太阳能发电集热系统、逆变控制系统、智能电网技术等。续建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建设沿海风能项目、上思四方岭风电场项目、上思南能昌菱蔗渣1×25兆瓦(MW)生物质热电联供项目、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2×40MW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武鸣安宁生物燃气产业化项目。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空气净化、健康活氧、小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和水处理、固体垃圾降解等节能环保药剂,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及产品,建立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性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建设南宁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基地及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区、钦州石化产业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崇左糖业和锰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动电机本体、电机驱动、增程器、充电设施等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空气动力汽车等。积极组建新能源汽车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建设南宁(源正)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钦州卓能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崇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第七章 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导型产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性产业,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质化发展,新兴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理念、载体建设、创新能力、集聚水平、辐射层级五大突破,构筑与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相适应、与发展开放型经济相匹配、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相融合、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港口航运、航空货运、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配送等领域,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有效整合海陆空铁的物流资源,提升枢纽节 点的服务能级,构建物流配送核心网络,加快建设信息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多业态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优化区域物流布局,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中国—东盟粮食物流产业园、南宁现代化建材加工及物流配送产业园)、南宁港牛湾物流园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钦州港口综合物流园、钦州大宗化工产品电子交易物流中心、中邮物流电商物流园、防城港综合物流园、防城港东盟水果交易物流产业园、广西电商快递物流园、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中心、南宁空港物流产业园、南宁金桥综合物流园、东盟汽车机电商贸城、玉林现代物流集聚区、玉林电商快递物流园、铁山港—龙潭综合物流园等现代物流集聚区,推进中国—东盟水产品(渔业)物流园、北海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园、广西凭祥农产品加工物流项目、中越边境中药材商贸物流中心、南宁六景园区综合物流产业园等建设。
       金融服务。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重点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形成金融与经济融合互促新局面。鼓励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围绕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规划建设东兴和凭祥沿边金融服务中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跨境金融服务中心等,构建以南宁市为中心,东兴市和凭祥市为次中心的“金三角”沿边金融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钦州白石湖中央商务区、玉林玉东新区中央商务区。
       商务会展。加快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广告、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培育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拓展面向东盟的会展业,促进会展、旅游、商贸互动发展。加快建设以会展中心为核心的南宁中央商务区、玉林会展商务集聚区。推动东兴、凭祥边境会展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服务。重点发展研究开发、设计服务、技术转移与贸易、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科技服务、海洋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和配套科技服务。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南宁高新科技创新园、广西建筑科技产业园、北海海洋科技创新园、北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钦州高新科技创业集聚区、玉林科技研发集聚区。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康养产业。推动养老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化、集聚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完善养老与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养生保健、慢病预防、体育健身等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业。推动健康医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保健旅游产品,提升康体旅游的区域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东盟(南宁)健康产业城、广西太和自在城、广西体育产业城、北部湾国际滨海养生健康服务基地、防城港国际滨海休闲养生基地、北部湾滨海特色健康养老基地、中国(崇左)乐养城、玉林国际健康城。
       教育培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服务需求,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继续教育、在线教育、技能培训、劳务培训、技术技能人才再教育和再培训,积极开展技能鉴定。高起点举办一批服务广西、辐射东盟与云贵等地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依托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规划建设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北部湾大学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教育科研基地、玉林市职业教育园区。
       商贸流通。重点发展批发零售、批量采购、集中供应、厂家直销、国际贸易、商品展销、交易集散、储运配送等,鼓励发展体验店、目录商店、主体商城等新型商业业态,促进基础型、保障型、体验型消费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平台、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培育形成钢铁、食糖、有色金属、建材装饰、再生资源、粮食和农副产品、中药材等特色大宗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设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华南城)、南宁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国—东盟(北海)水产品交易集聚区、北部湾(钦州)石化产品交易中心、中国广西东盟商贸城、中国—东盟(钦州)农产品大市场、中国—东盟(防城港)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北仑河国际商贸城、中国—东盟(玉林)中药材交易市场、玉林福绵服装商贸基地、玉林市综合商品贸易集聚区、玉林龙潭再生资源交易集散市场、东兴和凭祥交易市场、爱店国际中草药市场。

       第三节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文化创意。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咨询策划、新兴媒体、传媒服务、广播影视、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等创意产业,推动融合民族、传统、地域、东盟特色等文化基因和时尚元素的设计创新及应用研究。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工业设计城、南宁东盟文化博览园、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园、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
       电子商务。重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供应链电子商务等,加快培育制造业网络直销(M2C)、线上线下业务结合(O2O)、社交电子商务、社区综合电子商务应用等新业态。创建中国东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南宁综合保税区)、中国—东盟(凭祥)电子商务产业园、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北海高新科技创业集聚区、北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东兴东盟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
       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研发与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服务外包产业。建设南宁软件谷、中盟科技园、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

第八章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人海和谐、陆海协调、江海联动,以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为基础,以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撑,以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为重点,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6%。

       第一节 改造升级传统海洋产业
       海洋渔业。大力发展健康高效海水养殖业,探索发展海洋牧场,着力拓展养殖空间。加快传统捕捞作业方式转变,鼓励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推广应用超高压、超低温等海产品加工新技术,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海洋加工物流园、中国—东盟北部湾北海现代渔港经济区、防城港江平工业园海洋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近海养殖基地、远洋养殖基地、海产良种育苗基地和特色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现代高效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区。建立水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和优质特色产品。
       航运业。推动海上运输、港口物流扩量提质,加快发展大宗货物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强港口、航运企业与铁路公司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班列集装箱在途跟踪和查询、装卸作业电子化。规划建设北部湾航运服务集聚区,争取设立北部湾航运交易所,积极培育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和航运信息等高端业态,延长航运产业链、升级航运业价值链。
       海洋船舶工业。大力发展修造船和船舶配套产业,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滚装船、工程船、工作船、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专业船舶生产,不断延伸拓展船舶工业产业链。建设防城港云约江、北海铁山港和钦州中船大型修造船基地,形成北部湾沿海修造船集聚区。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海洋生物产业。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制高附加值、具有特效的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建设海洋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药物资源库和海洋生物样品库。力争在北海创建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重点建设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打造中国南方海洋科技城。
       海洋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洋信息、海底测绘、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开发与应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研究中心、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海洋文化创意业。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洋文化提升战略,充分发掘南洋文化、疍家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内涵,推进海洋文化与信息技术结合,培育海洋文化博览、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广西北部湾博物馆、北部湾海洋生物展览馆、“一带一路”文物和艺术品交流中心,营建北部湾海洋文化圈。

       第三节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综合保障基地
       以服务南海资源勘探和开采为导向,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海洋工程咨询、海洋气象预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专题服务,完善海上搜救应急服务,优化国际航行船舶管控服务,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提升产业发展综合配套能力、海洋立体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及突发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海上救援中心、国际海事法庭、中国—东盟海洋研究合作中心、涠洲岛海洋地质灾害观测基地和研究治理中心,形成以油品、装卸、淡水供应、人员输送、应急救助和船舶维修等后勤保障功能为主的服务基地。

第九章 推进北部湾特色旅游业发展
 
       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成开放度高、集聚力强、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生态良好的中国—东盟旅游枢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旅游节 点。

       第一节 建设国际知名的滨海休闲养生目的地
       加快推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大力开发海洋休闲、运动、科考、探险、海钓等滨海、近海、远洋旅游产品,积极发展邮轮、游艇等旅游新业态,全面提升“北部湾滨海度假”旅游品牌形象。加快开发建设北海冠头岭—银滩、涠洲岛、北海海洋产业海洋科普观光园,钦州茅尾海、三娘湾,防城港江山半岛、京岛、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休闲度假区,引导企业在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一批精品度假酒店,建设一批休闲度假主题园、海上游钓公园、水族

上一篇: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