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数字经济规模偏小增速突出。现阶段,我区数字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数字经济规模与领先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7年,我区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低于全国32.9%的平均水平。随着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战略实施推进,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年)》,2017年我区数字经济规模增速高达27.1%,领先于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处于第三位。总体来看,我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虽相对落后,但也表现出向全国中上游进一步跃升的势头。
2.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升级。我区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底,建设光缆线路长度109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702万兆,全区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968万户,光纤到户用户占比达到83.5%,100M及以上用户占比达到32%。建设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9.5万座,移动互联网用户达3713万户,4G移动宽带用户占71.4%。在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联通已在南宁建成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206万户,中国—东盟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总建筑规模达到6万平方米,全区企业云计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3.信息通信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区发展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服务业为持续增长点,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为发展突破口,软硬兼备、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广西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稳步增长,以北海、南宁、桂林3个城市为区域中心初步形成集聚优势。2017年,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24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5.05亿元。全区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712亿元,同比增长82.9%;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亿元,同比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9亿元。
4.数字融合应用取得积极成效。我区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制造业方面,我区两化融合指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柳州、桂林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方面,围绕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情调度、农业信息采集报送等建成一批数字化应用系统。电子商务方面,大力推行“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2017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000亿元。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南宁、柳州等7个城市、城区、县及镇进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南宁、桂林、梧州等市进入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名单。
5.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我区与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方面,亚欧5号、亚太直达、亚非欧1号3条国际通信海缆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东盟信息港信息通信枢纽已初具雏形,为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奠定基础。支撑载体方面,我区积极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园区和基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应用平台方面,2017年中国—东盟跨境结算子平台已建成并在边民互市贸易中投入使用,中国—东盟商贸通平台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6.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区数字经济整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全区对数字经济的认识不足,各级人民政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升。二是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不足,信息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数据资源尚未有效归集和有序汇集,业务系统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大数据综合利用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数字技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体规模偏低,缺少平台型龙头企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能力不强。四是人才智力资源紧缺,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口较大,培养体系尚未建设完善。五是政策和治理体系有待优化,亟需为我区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二)面临形势。
1.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传统经济发展持续低迷,数字经济则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经济形态。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深度融合、加速创新的大背景之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创新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不断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包容和可持续增长、提升社会福利与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成为连续三届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关键议题,上升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国家战略。总体看来,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全球共识。
2.国家和自治区加大战略支持。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G20杭州峰会、世界经济论坛、党的十九大等重要场合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握好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做大做强数字经济。2017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制定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的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之下,我区陆续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6〕5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7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40号)、《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8〕24号)等相关政策或规划,为全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近年来,东盟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智慧城市、移动支付等领域布局持续增强,已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凭借数字技术方面积累的相对优势,将助力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我区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广西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我区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沟通,成为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双向交流合作的重要支点,为数字经济开放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4.面临挑战。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广西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数字经济加速创新带来的挑战。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加速,而广西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传统产业结构特点所带来的挑战。相比发达地区,我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数字经济在一二产业的总体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我区周边省市正在不断加大数字经济布局,将形成更为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市场主导、重点突破、特色发展,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做强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战略支点,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夯实完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治理体系,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发展高地,构建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知识驱动转变,为扎实推进富民兴桂事业、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强体系化部署,有序推进产业、创新、市场和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广西数字经济生态。深化部门协调和区市联动,引导各市合理布局,加强产、学、研、用协调发展,形成差异布局、协同共进、分工合作的良性局面,凝聚合力推动广西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突出特色,强调融合。发挥我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鼓励各市根据各自特色特点聚焦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形成广西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比较优势。把握产业融合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坚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撑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和规范引导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各领域数字化产品培育和应用示范,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全过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不利于数字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数字经济技术、产品、管理、服务、模式等多种形式创新,坚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开放带动,合作共赢。立足“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东盟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和面向东盟的产能输出,推进与粤港澳、长三角和西南中南等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的互动,加快培育发展开放型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安全可控。坚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强化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资源共享集约,实现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统筹协调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在发展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发展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带动实体经济实现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发展新高地和“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开放合作重要门户。
——信息通信产业竞争力大幅增强。全区信息通信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骨干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新兴信息产业进一步壮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等前沿信息产业快速成长。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有力驱动实体经济加速发展。全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游,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新模式规模推广。农业、商贸、物流、金融、节能、旅游、医疗、养老、文化等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蓬勃发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数字经济开放发展优势基本形成。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合作高峰论坛影响日益扩大,跨国界、跨地域的数字经济联盟成为推进双边、多边数字经济合作发展重要载体;商贸投资、信息交换、协作创新等活动更加活跃;以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为引领,建成一批数字经济合作发展产业园区。广西数字经济“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内容、北斗导航服务等特色产业加速拓展东盟市场。
——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和农村固定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升,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广电云、物联网深度覆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政务数据“聚通用”成效显著,一批创新支撑平台建成并发挥重大作用,复合型、应用型和领军型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第三章 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
(一)大力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
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积极推进各领域规模应用,加快培育壮大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集聚高地,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驱动能力。
1.加快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加强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积极布局超级计算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改造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避免资源和空间的浪费。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推动电信运营商等企业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集聚,推动云计算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区建设企业数据中心,支持企业在东盟国家建设数据中心。面向东盟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打造区域数据集聚地和跨境离岸数据中心,形成承接东盟国家数据存储、计算、传输等业务的基础能力。
2.深化大数据和云计算各领域应用。加快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支持鼓励各行业及个人上云、用云。加快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大众参与的数据治理模式,提升各级政府协同治理能力。开展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工程,发展民生领域大数据增值服务,促进广西数字社会建设与发展。强化产业大数据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数据应用试点,促进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3.培植大数据和云计算产品服务体系。围绕广西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求,积极培育电子政务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支持面向电子商务、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云计算的个人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学习娱乐等服务。推动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发展,壮大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大数据服务,支持企业研发面向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大数据创客中心,通过应用创新开发竞赛、服务外包、社会众包、助推计划、补助奖励、应用培训等扶持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和社会大众基于开放的数据资源发展创新应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挖掘大数据应用潜力,不断丰富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
4.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将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打造成为广西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集聚高地,推动北海、钦州、柳州、桂林、梧州等重点城市相关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主题小镇和园区,形成“1+N”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依托各地产业载体,积极培育引进云计算服务企业,支持本地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推动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重点引进一批技术研发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大数据领军企业,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数据服务商围绕东盟市场在广西设立服务及运营中心,培育一批发展东盟特色数据服务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大数据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二)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
依托南宁、北海、桂林、柳州、钦州等市的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建立完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培育特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巩固提升我区数字产业化支柱领域的竞争优势。
1.巩固提升智能终端制造业。依托中国电子、富士康、惠科、三诺、朗科等骨干企业,加快提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计算机整机制造规模,推进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核心路由器(100T)、海量存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发展网络通讯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用视听设备、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新型电子信息产品。支持南宁富士康等企业大力发展5G装备制造业,加快5G商用进程。依托冠捷、软视、海威、光隆等企业,发展光电、柔性透明显示屏、4K(4K分辨率)超高清、液晶模组、背光板等高端产品。积极打造物联网产业链,大力发展芯片、传感器等智能终端关键部件。围绕VR/AR(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重点研发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等产品。支持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等城市智能终端制造相关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撑广西成为我国重要的智能终端聚集区和面向东盟的智能终端出口基地。
2.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围绕广西智能终端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积极培育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夯实基础支撑能力。面向智能可穿戴设备、北斗导航、工业控制等领域,积极引入芯片设计企业,提升芯片设计能力。持续扩大芯片生产能力,积极引入微机电系统、射频电路等芯片制造先进生产线和先进工艺。依托大型企业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平台,推动系统级封装,提升和完善集成电路芯片、模块、系统的测试水平。依托重点产业园区,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企业联合构建公共测试平台和公共应用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一流的软件企业,加强基础软件和面向商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研发,提升高端软件供给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重点领域工业软件。推动小语种搜索引擎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实时翻译、语言包开发等技术的各类小语种软件和服务。建设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面向东盟的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网络文学及社交网络服务企业。开展研究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专业技术外包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推动软件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呼叫中心产业基地、桂林华为生态信息产业园、桂林花江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钦州华为云计算产业园,培育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群。
(三)积极布局新兴前沿信息产业。
把握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区块链和未来网络等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前沿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为广西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水平,推进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虚拟现实、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重要技术的突破,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和引进。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电子商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向各领域融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营造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向广西集聚的浓厚氛围。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结合广西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努力培育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等产业,引进数字文化产品小语种人工智能翻译中心、云端机器人运营中心、下一代存储器、农业机器人等产业项目落户广西,形成数字经济新增量。
2.加快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及其他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突破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高性能组合导航、终端性能检测认证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灵敏度北斗导航产品及系统。整合地理信息资源,构建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与位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信息库和国际推广体系,开展应急救援、海上搜救、跨境通关、车辆导航、高精度定位等服务。积极申请建设北斗导航国家数据中心广西分中心。依托南宁五象新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
3.加快布局区块链产业。加快引进和研发区块链技术,积极参与对区块链参考架构、数据格式规范、交互操作、智能合约等方向标准体系的研究。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区块链创业创新的支持,积极培育本地企业和自主技术团队。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区块链与数据交易、金融、物流、医疗、能源等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促进区块链专业服务加快发展。
4.培育发展未来网络产业。以南宁为重点,积极参与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节点建设,提升当前网络体系架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动性和内容分发能力,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加强与国家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合作,探索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技术在跨境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未来网络基础技术研发,面向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通信互联网等不同领域,加强国内和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打造各具特色的未来网络,加快产业化进程。
第四章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深度融合
(一)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以南宁、柳州、桂林三大智能制造城市建设为引领,推动广西制糖、石化、有色金属、汽车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培育智能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融合产品,形成智能制造为驱动的新型工业体系。
1.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广西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应用,有序开展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推动离散型行业生产装备向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级,促进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加快流程型行业推广部署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集约高效、动态优化、安全可靠和绿色低碳。
2.发展智能融合产品制造业。围绕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修造船和海洋工程等广西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套生产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高端装备。鼓励企业开展智能融合产品的研发,重点培育面向农业和服务业的智能机器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运载工具,加快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家居、智能照明等产品产业化,培育形成制造业新的增长点。
3.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南宁、柳州、玉林等市为重点,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转型,建设形成智能制造城。南宁市围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械及电气装备、中重型机械装备、装配式建筑工程装备、城市铝制设施等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形成产业链纵向延展、横向协作的数字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柳州市围绕智能电网、轨道交通(轻轨)、工业机器人及无人机、高端工程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等领域,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关键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应用聚集区,形成完整的关键智能装备产业链,支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玉林市围绕特种车辆内燃机、高端船舶电力系统、智能化工程装备、新能源冷链及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等领域,加快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建设智能化内燃机装配车间、装配式新型建筑材料智能化工厂、生物医药及食品等一批智能工厂,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化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二)加快布局发展工业互联网。
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特色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促进广西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1.加快工业企业互联互通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运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PON(工业无源光网络)、工业无线、SDN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等改造升级内网和外网,满足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水平。加快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应用,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2.打造广西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围绕制糖、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行业,鼓励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等平台能力,为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工业云服务,支撑协同制造、工业电商、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新型制造模式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平台迁移,打造一批面向广西重点行业的工业App。
3.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农机装备、通用航空等广西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产业规模壮大和密集度提升。鼓励大型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现场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展智能化生产模式。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中部署应用,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进数字技术在企业管理、生产和服务各环节的深度应用,积极推广新型生产模式,培育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制造企业。
1.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推动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引导企业开展周期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完善全区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抓手,推动企业合理部署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软件配置管理)等系统,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加快企业数字化新模式应用。推进网络化协同新模式,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等重点行业,推动建设协同制造云平台,开展企业间网络协同设计、众包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全面互联和综合集成。发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推动服装、电子、家电、家居等消费品行业引入定制解决方案和柔性生产设备,发展支持客户深度参与设计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能力,鼓励汽车、工程机械、修造船等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高端产品和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
3.推动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支持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领军企业运用互联网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面向智能制造的咨询、设计、集成等服务机构,开展数字化技术服务。加快引进国内外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鼓励建设服务型制造中心,提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和技术支撑。
第五章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深度融合
(一)打造数字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全面采集土壤、大气、水资源等农业环境信息和农作物、畜禽、水产生长情况信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依托现代特色农林业示范区建设,选取糖料蔗生产、特色果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林木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现代特色农林业示范区,引领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
(二)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开展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配、放心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的线上线下互动,打通本地供应链,建立本地物流仓储配送点,发展S2B(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平台)、S2C(线上服务引导线下消费)等农产品线上零售新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推动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建设,组织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平台应用、网上经营策略等培训。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推动广西“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名特优新”等农林产品上网销售。
(三)推进大数据与农业管理深度融合。
推动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不断升级,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农情信息管理、农业自然灾害监控预警、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控预警、农业地籍信息管理、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等智能化水平。建设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聚焦水果、蔬菜、畜禽等广西特色农产品,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农业脱贫攻坚工作,加快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数据与农业生产数据的共享互联,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脱贫。打造广西农林业资源分布“一张图”,提升对农情评估、灾害预警、价格监控、产量预测、土地确权的整体化管理水平。
(四)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
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面覆盖,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提供农业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专家咨询、农技普及、农业气象等信息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
第六章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智慧节能等新型业态,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围绕机电产品、汽车、水果、蔬菜、食糖等优势产业,培育广西泛糖交易网和中国茧丝交易网等一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与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制糖、日化等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转型发展区。按照“一核三圈多点”的电子商务聚集发展布局,打造一批功能协调、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的电子商务功能服务区和特色电子商务园(基地)。加快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建设。依托重点园区和电商平台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广西本地企业研发移动电商应用,加快推动移动电商应用从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性领域延伸。
2.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服务。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全区连接国内面向东盟的交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日、韩港口及东盟港口城市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建立智慧化共同配送分拨调配平台,提供路径优化等公共服务,实现供应商、门店、用户和配送车辆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提高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供需匹配度。在农产品、医药、汽车、机械等行业开展智能仓储试点,推广使用电子数据交换、货物分拣、自动引导车辆等智能仓储技术,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及仓库信息的高度共享。推动智慧交通建设,促进基于智慧交通路网的电商、智慧旅游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南向通道、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智慧物流体系,支撑国内大中型物流企业和主要国际港口城市物流数据共享。
3.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健康发展。支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审慎、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网络信贷、电商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金融服务。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电子支付手段,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机构数据互联互通,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升金融行业运行监控和预警能力。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应急防护协调体系以及重要安全信息共享的协同运维机制,落实国家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
4.积极培育智慧节能服务。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生产领域的深入应用,推动实现能源生产的实时监测,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升能源生产效能。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综合管控平台,提升能耗精准化管理水平。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绿色能源交易平台,开展能源资源大数据的分析及应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积极发展智能化能源分享和交易。建设风电、光伏新能源大数据分析计算与节能平台,实现新能源大数据的分布式采集与智能监控、故障诊断与预警、能源生产深度挖掘与决策分析。
(二)积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智慧旅游、智慧健康养老、数字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提升生活服务水平,丰富百姓生活新体验。
1.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服务。完善景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宽带网络能力,在全区形成宽带、泛在、安全的旅游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大数据支撑体系,推进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对接各级旅游数据服务平台,为各类智慧旅游应用服务提供业务支撑。打造“一体多端”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游客“游前、游中、游后”在“吃、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的服务需求。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获取分析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服务数据,建立旅游活动全流程动态可视系统,为旅游产业提供智慧化支撑手段和科学分析依据,为游客提供高端化、个性化旅游体验。围绕桂林漓江、阳朔、北海银滩、涠洲岛等重点景区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扩大智能设施部署规模,推动现有智慧旅游应用项目迭代升级,实现旅游信息采集、设备状态感知、数据挖掘分析、资源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景区智慧管理水平。
2.大力发展智慧商圈服务。推进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免费Wi-Fi(无线宽带)网络、户外智能终端、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互联互通的智能物联网,实现商圈人流量、车流量、商品、服务等重要信息自动采集、实时共享,主动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智能化服务。推动停车诱导、购物导航、移动支付、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等在商圈中的应用,提升商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商圈O2O(线上到线下)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商圈对接各类主流电商平台和营销工具,整合实体商家产品和服务,引导商圈线上线下消费。推动建设智慧商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商圈及周边便民、公共设施信息和服务资源,为商户和市民提供免费上网、水电气缴费以及就业、社保、政务服务等各类便捷的生活服务。
3.推进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拓展药学服务,推动分级诊疗全覆盖,普及“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和智能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以南宁、柳州、钦州等市为试点,实施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深化数字技术在养老、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智慧医疗服务企业。
4.着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及产品在健康养老领域的推广应用,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支持企业开发健康管理类智能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在现有各类医疗健康、养老信息等信息平台基础上,接入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健康养老大数据服务平台,深入挖掘健康养老大数据资源价值,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建民营、企业自建自营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养老行业发展。
5.推进数字文化和教育服务加快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重点支持数字内容的技术开发、企业集群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游戏、影视、互动娱乐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园区,打造覆盖研发、生产、出版、行销、译制、版权交易、融资等各个环节的产业生态体系。深入挖掘广西特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山水旅游文化、滨海边境文化等文化内容数字化建设,创造具有桂风壮韵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等服务,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构建形成智慧教育服务业生态圈,促进广西教育服务个性化、公平化发展。
(三)培育壮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
挖掘粤港澳和东盟国家等周边区域市场需求,培育一批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企业主体,推动广西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快速发展。
1.发展广西特色平台经济。发展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平台模式,鼓励平台企业与实体企业商务深化合作,推进精准营销、便捷支付与线下最终体验交易和用户反馈等业务环节高效联结。瞄准粤港澳及国内先进地区日益增长的家政“刚需”市场,发挥我区人力资源优势,创新人力输出模式,打造集培训认证、推荐就业、驻家管理为一体的线上中国—东盟家政服务平台和线下实训基地及呼叫中心,培育形成有特色、高素质、规范化的全国性“网妈”品牌。围绕百姓生活多样化需求,在教育、医疗、社区、健康等领域,建设一批大型生活服务平台。立足广西科教资源,发展面向西部地区和东盟沿线国家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策划、广告等细分信息资讯服务平台。
2.推动分享经济快速发展。面向生产领域,支持企业搭建生产设备分享平台,加快推进办公空间分享,积极探索劳动力分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面向流通领域,鼓励传统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向物流分享转型,加快推进全民众包物流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业效率。面向消费领域,引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健康发展,鼓励面向主要旅游区的共享房屋平台建设,推动教育共享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发展。围绕技术创新,探索建立集科技仪器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项目等内容服务共享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分享新模式,积极发展知识技能分享平台。
第七章 布局壮大数字化向海经济
(一)建设海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建设服务空天、海上、地面的海洋信息通信网,推动与东盟港口城市的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北部湾全空间信息通信能力。依托现有各类海上平台,集成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多种通信设备,建成海上公用宽带通信网。面向各类移动平台间信息共享要求,研发自主可控的微波、超短波通信技术产品,发展专用宽带自组网。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积极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展各国陆海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区域内构建南北方向由广西到新加坡、东西方向由越南至缅甸的跨国高速通信网络,增强与东盟国家的海洋通信能力。
(二)建立智慧海洋应用服务体系。
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和中国—东盟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海洋大数据平台,为我区乃至东盟国家提供海洋领域国际先进的大数据应用和云计算支撑。面向海洋数据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打通、重构和新建涉海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对各类海洋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积极推动我区与北部湾沿海省份及东盟各国开展海洋数据交换共享与应用服务工作,围绕海洋信息咨询、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监测预警、远洋渔业作业等应用场景需求,开发各类语种的App应用及系统软件,为北部湾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建设集海洋监测、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海域综合管理水平。建立用海企业数据直报和海洋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发挥大数据优势,为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高端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提供运行分析服务。
(三)推进海洋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以广西北部湾现代渔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强海洋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水养殖、休闲渔业、南海外海和远洋捕捞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海工装备智能制造发展,培育船舶运输、港口物流、海洋油气开采相关智能装备制造。加强海洋信息感知和技术装备研发制造,重点推进新型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浮标潜标、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无人观测艇、载人潜水器、深水滑翔机等装备的研发。发挥广西海洋文化特色优势,推进海洋文化与信息技术结合,培育海洋文化博览、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面向北部湾,推进海上风电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区海滩、海水、海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智慧化的滨海旅游、休闲养生等服务业。
第八章 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高地
(一)强化中国—东盟信息港国际化平台作用。
把握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机遇,围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建设论坛、联盟、智库等各类交流平台,深化在数据、技术、商贸、人文等重点领域的合作。
1.构建完善交流合作框架。举办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发展合作高峰论坛,开展大数据、物联网、信息服务外包、跨境电子商务、北斗导航、智慧城市等主题交流活动,提升论坛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成立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成立面向东盟的产业联盟、智库联盟,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广西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举措。建立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经济研究院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研究出台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政策,形成针对性强、接地气、可操作的“一揽子”政策工具箱。推动设立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2.推进重点领域合作深化。推动建立中国—东盟统一的数字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化发展。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推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平台,推动银行、通关、检验检疫、税务等领域信息共享互信互认,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相关的经贸合作提供数字化支撑。推进网络文化、远程医疗、网络教育等领域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区域性资源共享和普惠服务合作中心,促进中国—东盟数字化服务交流合作。
(二)推动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
立足广西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面向东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网络文化和北斗导航等数字产业,形成区域性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高地。
1.建设面向东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基地。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整机柜服务器、规模化数据中心、绿色智能服务器等新型IT设备的部署应用。面向东盟农牧业生产、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交通运输等应用场景,推进面向东盟合作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发展数据采集、清洗、脱敏、建模、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大数据服务企业,开发旅游、文化、游戏、商贸、交通等专题信息资源,促进面向东盟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导市场部署面向东盟的云服务网络,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为中国—东盟双边合作业务提供多元云服务。积极引入国内竞争力强的人工智能企业,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推进面向东盟的技术合作、应用示范和产品贸易,鼓励和支持开拓东盟市场。
2.建设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集聚地。充分发挥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综合保税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北海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优势,建设一批中国—东盟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培育一批服务跨境贸易的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及国际商品直销业务,促进广西跨境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网上东博会”建设,为中国与东盟企业跨境贸易营销宣传提供“网络展位”。
3.建设面向东盟的网络文化产品集中输出地。鼓励引导广西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文化传媒企业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打造以数字化产品、网络化传播、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内容文化产业集群。依托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围绕网络影视、文学、动漫和游戏等东盟网络文化产业热点领域,发展产品推广、国际市场投融资、版权交易、法律规范咨询、风险管理等多元化服务,促进网络文化产品向东盟市场输出。加强网络文化和数字内容交易市场监管,充分运用企业信用体系、市场抽查监管体系等机制手段,规范企业跨境网络文化产品输出和引进行为,净化网络文化市场。
4.建设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服务基地。推动北斗导航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统筹布局和联动发展,在南宁、柳州、钦州等市布局发展北斗软件产品研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终端产品、应用展览展示中心等。把握中国—东盟在环境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契机,积极开展相关的北斗应用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和服务输出。深化与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等机构合作,推动北斗学院建设。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举办相关论坛及展览,加强北斗导航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体系宣传和展示,让东盟各国更多了解北斗、应用北斗,让北斗导航更好服务东盟市场。
(三)壮大开放型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面向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本土创新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面向东盟业务,提升广西数字经济开放活力。
1.引进优强数字经济市场主体。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交流合作平台,面向国际高科技发展高地及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国内高科技重点区域,针对强优高科技企业以及已经运用大数据实施融合升级的传统领域重点企业,制定专门招商政策,优化招商服务,大力开展专题招商、精准招商、定向招商,推动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支持和推动企业在广西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发展面向东盟的国际业务。推进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浪潮等数字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支持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和发展一批互联网国际业务中介机构。
2.加强本土数字经济企业培育。组建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为我区及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的龙头领军企业。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优势,利用已经具备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平台能力,建设一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政务示范项目,立足区内、面向东盟进行复制和拓展。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共享经济等领域,大力支持正在起步、成长快速、极具潜力的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广西未来的高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
3.支持企业积极拓展东盟市场。完善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渠道,提供项目投资并购、融资、税收、合同、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政策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助力积极拓展广西数字经济产业海外市场。建立健全海外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情况、政策环境、金融服务、市场管理法律法规、商务贸易标准规范等资讯,有序引导市场机构建立国际合作法律援助体系。加大对“走出去”数字经济企业的政策保障力度,为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提供政策性保险工具,落实新技术、新产品进出口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除企业“走出去”障碍。鼓励广西数字经济企业在东盟设立产业合作园区,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海外并(收)购,加快建立国际化营销服务体系,带动广西数字经济优势产能集群式“走出去”。
第九章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
1.推动全区宽带网络升级。建设高水平光网广西,推动城市和农村宽带提速,实现“城区千兆进家庭、乡村百兆进农户”。建设高速骨干光纤网络,推动互联网骨干网的架构持续优化,提高骨干网络的出省带宽和质量。大力推进“百兆光纤进家庭,千兆光纤进小区”工程,全面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落实光纤到户标准,加快既有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光纤到户改造。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实现行政村通光纤,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提升“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基础网络能力。
2.打造新型泛在移动网络。完善4G网络建设,形成连续广覆盖、大容量、高速率的优质4G网络。推进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NB—IoT网络覆盖,推进eMTC网络建设,与NB—IoT实现协同。推进由中国移动公司承担的国家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培育5G产业发展生态圈,适时启动5G网络建设,提高大流量业务承载能力,支撑超低时延、海量接入的数字经济各类应用。进一步打造“无线城市”,加强城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
3.加快IPv6和未来网络部署。加快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发展,推动LTE(长期演进)网络、基础电信企业自营业务系统IPv6改造,加快实施固定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广电企业和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完成数据中心的内部网络和网关设备IPv6改造,满足支持IPv6业务接入和承载的需要。率先开展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IPv6改造升级,快速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南宁骨干节点,探索未来网络和现代网络兼容发展。
4.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枢纽。推进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投入运营,与各企业的省际出口带宽形成网间互联“双通道”。提升中国联通公司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通信能力,推动中国联通公司面向东盟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投入使用。争取数据交换中心、离岸数据业务获批并投入运营,海缆登陆站获得政策突破。加快建设“广电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