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2-02 14:42:58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知识产权发展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区知识产权系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采取非常政策、非常措施、非常办法和非常力度,全面推进发明创造工作,知识产权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为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十二五”是广西发明创造赶超跨越的五年。2012年以来,广西发明专利受理量、授权量和拥有量增长率等三项主要指标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全区专利受理量突破10万大关,达120940件,发明专利76692件;专利授权41421件,其中发明专利8781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5倍和6.6倍;2015年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是“十一五”期末的近7倍,从全国平均的1/6提高到1/3,超越了河南、宁夏、河北、云南、甘肃、贵州、新疆、内蒙古、江西等省区;2014年广西专利综合实力指数在全国排位比2011年提升6位,由第27位升至第21位。2015年广西发明专利受理量首次进入全国前10名,广西大学发明专利受理量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广西玉林柴油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专利受理量进入全国企业前50名。
       ——“十二五”是广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成效显著的五年。自治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广西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与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建立合作会商制度,双方签署了合作会商议定书;成为首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7个省(市、区)之一;2015年广西区域知识产权指数在全国排名由24位升至第17位,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全国排名第9位。“十二五”期间,全区作品著作权登记数量达到886件,农林业植物新品种授权品种数量达到44个,新登记保护地理标志注册达到19件。截至2015年,全区有效注册商标68258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9件,广西著名商标686件。
       ——“十二五”是广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五年。五年来,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条例》,在重点民生领域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制定出台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设立开通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服务“12330”平台,专利执法专项检查300多次,处理各类专利案件800多件,案件受理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27.2倍,全国排名从2011年的第27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19位。2013年至2015年三年来,全区立案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810件,其中办结2810件,案值1523.59万元。
       ——“十二五”是广西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持续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专利质押贷款总额近4.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倍;许可实施569件专利,许可合同金额3910多万元,转让专利(申请)权1797件,其中发明专利974件;自治区支持引进26项发明专利技术,经过消化再创新,新增产值近8亿元;全区共有19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创造经济效益超150亿元。2015年底,全区广播电视实际经营创收收入达42.06亿元,印刷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
       ——“十二五”是广西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南宁市、桂林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南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1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4家,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2所,自治区支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34家,5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贯标服务机构8家,专利信息分析服务机构10家,全区专利代理机构33家,专利代理机构是“十一五”期末的3.6倍。
       ——“十二五”是广西知识产权事业基础日益夯实的五年。五年来,全区有2人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1人被评为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超过8000多人,人才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8倍;建成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西(桂林)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两个交易平台;全区市级知识产权事业单位达到4个,80个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占全区县(市、区)总数的73%;成功举办5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
       (二)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指明了发展方向。“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呈现进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开创期、进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关键期、进入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期等三个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进程加快,广西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广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受宏观环境、自身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多因素影响,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特征表现尤为明显。从广西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等诸多方面来看,必须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更要求知识产权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打造出驱动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进入“十三五”,是广西知识产权事业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发挥的作用前所未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前所未有,知识产权作用更加凸显、地位更加突出,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动融入、有效作为,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大定位”,突出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主线,以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为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为重要支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加快形成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鲜明特色,为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区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明显成效,发明创造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完善,环境进一步优化,面向东盟的知识产权区域性国际合作交流特色初步建成,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明显提升,基本建成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知识产权强区。
       ——专利。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以上,工业行业发明专利密集度达7件/千人以上,专利密集型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500件以上,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15亿元以上。
       ——商标。到2020年,全区有效注册商标达12万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7件以上,广西著名商标1000件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40件以上,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50件以上。培育广西名牌产品500个以上,广西服务业品牌企业200个以上,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以上。
       ——版权。到2020年,包括软件著作权在内的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达2000件以上,扶持具有价值版权产品100件以上,全区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全覆盖。
       ——技术标准。到2020年底,新增国际标准5项以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0项以上;地方标准500项以上。新增广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点100个以上,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100个以上。
       ——其他知识产权。到2020年,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以上、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50个,建设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10个以上,累计植物新品种授权量达10种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促进特色型强区建设
       1.促进知识产权质量不断提升。加大对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知名品牌创建、版权作品创作、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植物新品种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的扶持力度,引导知识产权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建立和依靠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从源头抓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提升知识产权的科技含量。依托区内国家级、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知识产权产品。
       2.加强高知名度商标培育。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广西实施意见》,抓住自治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机遇,依托我区现有特色产业和品牌企业优势,重点培育和提升汽车、铝业、工程机械、糖业等领域的商标品牌,使我区的制造业产品品牌不断得到拓展和提升;结合我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重点培育扶持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林下经济等产业,形成特色商标品牌;加强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3.促进高影响力版权创造。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内容创新和生产能力为重点,巩固提升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出版产业。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加快发展音乐、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等新兴出版产业,争取拥有互联网出版资质的单位达到30家以上,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进一步发挥广播影视内容产业的核心优势,大力繁荣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网络剧、微电影等内容产业,建设影视文化强区。
       4.加大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加大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名牌培育力度,帮扶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开展广西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围绕我区重点发展的铝、汽车、机械、冶金、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碳酸钙等产业产品,制定完善广西名牌产品培育方案,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实现由“广西产品”到“广西品牌”的转变。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积极向总局推荐申报更多的地理标志产品。
       5.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通过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分类指导、专项培育,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鼓励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加快消除“零专利”、无商标企业。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以及版权兴业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协作,引导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运营,促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到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50家以上,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以上。
       6.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费用减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资助力度,推动知识产权一般资助向小微企业倾斜。建立健全区、市、县三级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完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功能。实施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建立联系、辅导工作机制,引导小微企业建立与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7.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造能力。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管理制度。引导、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开发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搭建知识产权转化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8.加大生态优势向核心竞争力转化力度。重点培育生态农业,采用“生态原产地品牌+公司+基地+农户”或者“生态原产地品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每一个区县重点培育几个龙头产业。针对优势生态产品进行生态产业培育,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实现示范区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以示范区的产业集聚组团为构架,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主线,发展示范区(/园)循环经济。到2020年,培育国家生态原产地品牌达50个以上,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10家以上。
       (二)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1.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企业拥有市场前景好的自主知识产权给予支持,实施转化和产业化新增产值、利税年均增长20%以上。搭建知识产权转化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高新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推动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形成辐射示范效应。以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等制造业为重点,加强指导和支持,培育认定一批知识产权数量较多、运用效果较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到2020年,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达10个以上,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达5个以上,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2.开展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推动建立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引进和支持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在区内开展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等业务,盘活知识产权资产,加快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将知识产权成果推向市场。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开展发明披露审查、价值评估、质量管控、许可转让等工作,推动知识产权流动转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知识产权的转化与产业化。建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中心,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转化并产生效益。
       3.推动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及应用衔接实施。培育一批核心专利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的优势企业,推广企业联盟标准。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提高标准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拥有自主专利技术标准的推广和运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4.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价值分析标准和评估办法,引导企事业单位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准确评估知识产权资产入账价值,规范企事业单位在知识产权运营活动中对知识产权资产的核算与处置。加强评估体系宣传推广和实际应用。
       5.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南宁、桂林两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在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等地新建交易中心,完善我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布局。促进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优化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交易服务。发挥桂林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上海产权交易所战略合作作用,促进更多广西企业在上海挂牌交易。建立知识产权拍卖转化储备库,引导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以及知识产权成果商用化,吸引国内外优质知识产权成果向我区转移转化。升级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创新评奖与展会模式,重点推动企业、高校等参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运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知识产权转化会展平台。
       6.加快发展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建立多层次新闻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重点发展图书报刊、数字出版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支持出版、印刷、发行等创意项目在加强内容管理的同时,依法开展实物众筹。引导和发展数字阅读消费,推出更多适合在网上体验和消费的出版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拓展广播影视产业后产品、衍生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增长。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广播影视产业资源相结合,建立适合广播影视发展的多样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7.促进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产品的推广应用。围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安全示范区,以及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优势农林资源,大力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广西农林产品名牌,通过特色和生态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对获得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保护的企业品牌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认可度和市场知名度。
       8.大力加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产学研用联盟联合,通过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促进林木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的广泛应用,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加强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及媒体等平台传播实用技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三)实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加快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建设,制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相关政策措施,探索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生物遗传资源、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促进制度;推进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强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体系。探索建立自治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总队和各设区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支队,出台《联动执法指导意见》,形成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为主和其他行政部门执法力量为辅的“1+N”保护模式。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充实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到2020年,建立自治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总队和各设区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支队,配备专门、统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执法装备,执法条件进一步完善,执法专业性不断提高。
       3.强化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预警防范和侵权查处。建立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长效机制,突出打击假冒专利、假冒商标、假冒伪劣商品、种子和盗版音像制品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农贸、卷烟、建材、通讯产品、汽车配件等关系民生商品的犯罪活动,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中国—东盟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为重点,严查跨区域、大规模和社会反响强烈的侵权案件,加强大型商业场所、展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预警防范机制,提升重点领域企业知识产权预警防范能力。建立知识产权侵权与保护信用数据库,将侵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推进侵权案件信息公开,形成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有效制约。
       4.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络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产权联合行政执法机制,重点打击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加快形成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海关保护相互融合与支撑的高效协助体系。加强信息沟通和执法协调,推动建立重大案件的会商通报制度、移送制度,通畅案件查处渠道。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推动泛珠三角区省(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资源整合。
       5.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投诉举报机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调解机制和知识产权纠纷判定咨询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和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推动各市设立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维权援助机构开展纠纷诉前调解,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加强展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在中国—东盟博览会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为各国参会企业提供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和维权援助服务。建立面向东盟的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帮助企业规避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到2020年,力争实现设区市维权援助机构全覆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队伍达1000人。
       6.建立健全名牌产品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名牌产品保护和管理法律法规,积极争取自治区早日出台《广西名牌产品保护办法》、《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广西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条例》,强化生态产品、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1.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完善区、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调整充实成员单位,形成协调有力、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到位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区、市、县三级管理体系。以局区会商为抓手,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层次战略合作,高起点部署和推进知识产权宏观管理。
       2.提升市县知识产权部门的基础条件。加强基层知识产权基础条件建设,充实基层知识产权人员队伍,开展基层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人员定期培训,提升市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大基层知识产权工作绩效奖励和表彰力度,提高基层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积极性。
       3.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面向东盟的合作交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建设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积极推进建立中国—东盟“10+1”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双边互认,设立中国—东盟使领馆知识产权专员。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两会”的知识产权对话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研讨交流活动。吸引知识产权国际组织来桂交流,鼓励区内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各类智库参与合作交流活动,增强广西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区域知识产权业务发展的影响力。在“两国双园”、中国—越南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试点建设“知识产权开放合作试验区”,建立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事务协同处理体系。
       4.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贯彻落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配备专职人员,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到2020年,全区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的企业达到600家。
       5.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交流中心,发挥国际大通道作用,构建东盟10国知识产权大数据,支持企业开展PCT国际专利申请,重点完善在东盟国家的知识产权布局,开拓并巩固市场;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吸引全国知识产权成果集聚广西,通过东盟渠道输出,同时加大技术转移和产能合作力度,促使成果在广西落地转化。搭建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服务平台,建立境外维权快速反应机制。
       6.加大关键资源“引进来”力度。组织实施国际知识产权合作项目,大力引进关键、核心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或运营。吸引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填补区内高端服务空白。引进一批熟练掌握东盟知识产权情况、熟悉知识产权国际通行规则以及具备东盟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的涉外知识产权工作人才。
       (五)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依托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高新区、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与建设专利密集型产业园区相结合,布局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和示范区。对集聚区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加大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利用和工作经费等方面支持力度,完善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业管理体系,促进服务不断优化。推动知识产权与集聚区内产业、科技和经济深入融合,并对集聚区外产生良好辐射带动作用。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质量高、功能全、专业化的专利、商标、版权、标准等特色数据库。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利用,绘制产业导航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储备,指导、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推动知识产权分析融入产业决策。建设发达国家可利用知识产权数据库,指导和支持区内企业开展国外未在中国布局或已失效的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市、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三级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拓展至全区各市。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开放共享。支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创新。
       3.提升服务机构能力。优化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支持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代理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引导服务机构拓宽服务范围,覆盖知识产权咨询代理、许可贸易、信息服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等多个领域。鼓励服务机构集中围绕特定产业领域开展服务活动,提升服务专业性。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强高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机构。到2020年,专利代理机构达到60家。
       4.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和支持行业协会等组织依法开展知识产权咨询、培训、维权、调解等业务。支持代理行业协会强化自律管理,建立代理信用管理制度、代理质量奖励制度、代理人培训教育制度。依托行业协会开展服务评级、定价及市场监管等活动,维护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秩序。
       (六)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构筑人才聚集高地
       1.着力完善本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设置知识产权专业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开展认定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建立由政府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参与的立体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和支持区内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建立覆盖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人才学历教育体系。建立在职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相结合、实地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自我培养与对外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编制教材,进行通识教育。以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交流中心为依托,联合区内高校共同打造知识产权东盟小语种人才示范基地,采取“外语+知识产权”模式,强化相关人才到东盟国家开展知识产权实务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自治区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有效辐射全区。到2020年,建成自治区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0家。
       2.依托各类载体引进高端人才。依托院士工作站、“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等人才工程项目,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完善高端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政策,建立灵活高效科学的用人机制。积极促成“以才引才”和“团队式引才”。坚持以用为本原则,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引进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和团队。
       3.建设多层次多类别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实施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人才项目衔接。以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中介服务人员和高层次实务人才为重点,加快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更多人员取得知识产权代理人资格并执业。继续遴选和培养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组织面向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研发负责人的专门培训,提升其知识产权意识及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能力。大力培养从事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资产评估、法律、金融等实用型人才。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师资和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资源以及小语种优势,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到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领军人才达5—10人,自治区“十百千”知识产权(专利)人才达3000人,执业专利代理人达1000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自治区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协调作用,加强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统筹领导,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将相关内容列入相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完善“一把手挂帅”,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方位推进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深化密切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促进规划内容全面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依据本地实际和财力状况,安排专门经费支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并根据实际需要实现投入的逐年增长。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提高使用绩效。综合运用财政拨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金融资本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事业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夯实事业发展的财力基础。
       (三)深化改革创新
       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评议政策。根据广西实际,制定知识产权评议工作实施细则,围绕重大产业规划、高技术领域重大投资项目等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建立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积极探索重大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试点;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评议报告发布制度,提高创新效率,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制定和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坚持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情况等方面内容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立项与验收、政府奖励以及创新平台认定的重要条件,推动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专项资金支持向知识产权工作倾斜。
       (四)完善绩效评估
       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新机制,注重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转化运用、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的成效。探索经营业绩、知识产权和创新并重的国有企业考评模式。加大各类政府奖励制度的知识产权评价权重。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统计调查与监测评估,发布年度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准确把握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五)营造文化氛围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政府主导、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文化建设体系。把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纳入普法宣传等全民思想文化宣教活动中。搭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平台,广泛宣传报道知识产权政策法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认知度调查。

上一篇:广西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广西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